便用“激将法”逼张仪像自己一样难受,
这样才更有信心谋取官高禄厚。
于是面对张仪的落魄来投,
表现得极尽鄙视对张仪都不用正眼看瞅,
张仪被老同学如此臊羞,
一气之下才开始发誓诅咒,
要取得比苏秦更大的事业成就,
才能挽回颜面不再丢丑,
这才一路来到秦国并成功见到元首,
可张仪如果不是被一位“富商”慷慨搭救,
他连去秦国的路费都无法拼凑,
得了富贵的张仪自然要回报重酬,
那位“富商”才将真相说出口——
所有的资金支持都是苏秦的暗中保佑,
如果不激将怕张仪难以拜相封侯,
希望张仪可以配合苏先生让秦国不四处结仇,
这才能使“合纵”大计持续长久,
真相大白的张仪意识到了自己的荒谬,
从此发誓要帮苏秦的事业长远不朽!
张仪苏秦的友情故事从此千古流传,
似乎也成为了立志自强的典范,
但两人的所作所为充满疑点,
故事的真伪该如何判断?
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张仪处处与苏秦相反,
这是典型的对朋友厚恩的背叛,
所以后世有人作出分析评判,
说苏秦是故意让张仪与自己“为难”,
使得苏秦的工作看起来才不简单,
这样能让二人始终在纵横间自由周旋,
从而造成“合纵连横”长久的混乱,
他们就会被各国重视得更加长远。
这种分析似乎可以是解开疑惑的答卷,
但恐怕也只是后人的“一厢情愿”,
因为史书中这样的记载几乎不可见,
所以说这不过是对史书漏洞的“狡辩”。
另外为什么秦惠文王对苏秦厌烦,
对张仪就处处都喜欢?
除非嬴驷对张仪有特殊情感,
但这些在历史上都没有任何发现,
毕竟苏秦张仪故事的直接来源,
是《战国策》这部文学经典,
而《战国策》的内容很像逸事传言,
严格考证可以将很多传闻推翻,
比如苏秦自从经历了“贫富两重天”,
家人对他的态度都完全倒颠,
特别是他的嫂子曾经骂得苏秦尽失颜面,
苏秦得势后嫂子竟然放弃一切“凶悍”,
像虫子一样跪爬在苏秦面前,
这样的记载更像是家的渲染,
因为太过细节的真相往往是意淫胡编,
起码那不符合历史记录的客观,
应该说苏秦的事迹更多属于公孙衍,
这也更符合历史逻辑的正常谨严。
当然苏秦的故事应该继续讲完,
自从他促成了燕赵同盟的统一战线,
便继续向其他各国推广“合纵”互联,
并最终成功说服了齐、楚、燕、韩,
六国相印都归苏秦一人掌管,
直到这时他才登上了人生之巅,
那么哪里又是苏秦人生的“终点站”?
此时再参考《资治通鉴》,
司马光似乎也发现这个“历史疑案”,
所以对苏秦之死介绍得简而又简,
只说他死于夺利争权,
结果最后被仇家暗杀清算。
但《史记》的记载更加丰富好看,
说他先是与燕文侯的遗孀通奸,
而后为了防止燕易王对自己的恨怨,
才主动申请入齐作间谍暗中助燕,
燕易王是燕文侯的太子儿男,
燕王哙则是从父亲燕易王那里继位接班,
如果按照这种记录推演,
同时又说苏秦是间谍对齐国多有哄骗,
那么齐宣王差点夺了大燕的江山,
那时的苏秦正在齐国为官,
如此一来这个间谍做得岂不是失败到了顶端?
所以综合这一切矛盾的种种片段,
基本可以判定《史记》的苏秦传闻多有失偏,
据说苏秦的结局极其悲惨,
受“车裂”之刑如同商鞅一般,
《史记》说这是苏秦为报仇甘心冒险,
因为杀手并未得逞导致苏秦“生还”,
他便故意让齐闵王说自己是间谍要犯,
在车裂自己的尸体将赏金高悬,
可以诱使杀害苏秦的凶手主动认领赏钱,
就这个线索后人还有不少杜撰,
说齐闵王开初赏金一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