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有可能高尚守礼重义感恩,
可见荀子思想狠辣强劲,
于是对荀子的学术也有不同的评审,
那么这种见解是否公允?
如何才能界定荀子的学派身份?
荀子的学问介乎于“儒”与“法”,
但如果进行认真研究与分划,
荀子学说确实还属于儒家,
起码荀况自认为他与孔子的思想最融洽,
因为孔子始终承认人性的复杂,
尽管圣人言行举止温文尔雅,
但实际上为人处世却比较“圆滑”,
而孟子虽不否认人性中的虚伪狡诈,
但他坚信人天生都不是凶神恶煞,
于是荀子却认为孟子的思想生硬贫乏,
更是对孔子的误读与糟蹋,
在他心中的孟子不过是个死板的“游侠”,
片面追求“义”却忽视“欲”不免虚假,
只有自己才能将孔子思想发扬光大,
一方面既要追求善良中正与通达,
另一方面不能对现实的丑恶装聋作哑,
一切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不应该不考虑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偏差,
否则千篇一律地教育人只流于浮夸,
这也是违背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化,
所以不光要肯定人性的“善”与“佳”,
更要用法度对恶人加以惩罚,
只要做到理想与现实的合理相加,
就能够对儒家思想作出最完美的解答。
问题在于这也有违孔子的思想精华,
因为整治别人就会出现失去“仁”的代价,
兼之韩非等人对人性有了更残酷的观察,
导致荀子弟子们的思想更加辛辣,
韩非李斯等人相信人面对诱惑难以抗压,
继而对人生的阴暗与劣根性极尽讽刺鞭挞,
完全彻底地揭开了人性最卑劣的“伤疤”——
既然面对利益的诱惑难以自拔,
索性就不再对卑鄙的人性有所对抗挣扎,
反而为了追逐利益要变得狡猾,
一切善恶举动不过是实现目的的砝码,
结果人人在韩非的眼里都是“人渣”,
这种论调又怎能被儒家接纳?
至于李斯更是秦国残暴的“爪牙”,
他亲自诬陷同学韩非逼其自杀,
韩非与李斯的思想都算是恩薄义寡,
导致了他们所谓的“法制”太过促狭,
只会让当权者更名正言顺地将人命玩耍,
弟子们的成就也许会让荀子尴尬,
由此可见荀子可以算作儒家的“尾巴”,
但韩非等人早已将“法家”理论整齐披挂。
诸子百家经过了数百年的讨论争鸣,
始终也没有谁可以完全占据上风,
反而却因为彼此的争执不停,
促进了各学派之间的借鉴与交融,
结果进一步成就了中华文明,
自然也无法对圣贤做出标准品评,
而在那个年代有人想将各家学说一统,
“百家”之中也有了一个新的名称,
“杂家”的称谓也曾一时鼎盛,
基本可以理解为集各家精华之大成,
而且想将百家思想集中汇总,
能做得到的人绝不普通,
不光要有丰富的见识头脑聪明,
起码还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撑,
同时还离不开强大的政治背景,
在那个年代想要让这一切变得可行,
只有吕不韦那种人才有可能,
《吕氏春秋》也确实大名鼎鼎,
然而商人吕不韦之所以可以从政,
当然离不开他与子楚的“交情”,
在当时的秦国毕竟奉行抑商重农,
他该怎样才能顺利走进秦国的朝廷?
何况范睢早已将秦国政坛掌控,
吕不韦需要面对的压力会不会轻松?
然而嬴稷与范睢总要结束人生的旅程,
接下来要继续介绍这对君臣的余生。
尽管秦国有实力将周王室平定,
但他们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动战争,
所以整体策略依旧是只守不攻,
毕竟在当时缺少合格的良将统兵,
面对各国趁机再次发起的“合纵”,
在战场上恐怕很难轻松获胜,
特别是相国范睢恩怨分得很清,
提拔人才全看是否能让自己高兴,
自己的那些恩人虽然被提升,
可是未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