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邦团聚的心情也愈发迫切,
但一路之上艰辛险阻不会轻易化解,
首先要防备的就应该是项羽报复性地劫掠。
自从项羽得知刘邦战胜了章邯,
便想派出大军西征平叛,
然而田荣与陈馀等人的不断捣乱,
早已将项羽的精力大量分散,
如果同时处理西部和北部的两大麻烦,
纵然他西楚霸王神勇无敌毫不畏战,
以韩信与彭越等将领的军事才干,
项家军最终也会因为西北两地不断往返,
最后将自己折腾得疲惫不堪,
可如果任由一方做大视而不见,
项羽这口恶气实在难以下咽,
而且汉军也知道战胜楚军不会那么简单,
他们也选择休整后再伺机发难,
因此张良便趁机给项羽上书进言,
说汉王之所以会出兵巴蜀西川,
不过是因为对分封在汉中表示不满,
如今将关中之地成功抢夺尽占,
刘邦便实现了做“关中王”的心愿,
自然也没有必要继续东进造反。
面对这种解释项羽虽然心有不甘,
但北方乱局只能让他不得不先顾眼前,
因此顺水推舟将西征计划放缓,
倾兵北上要将陈馀这些实力全歼,
毕竟项羽对刘邦早已满是恨怨,
更有必要对汉军做出必要的防范,
便派出部分兵力扼守住刘邦的东进前线,
如此一来自然就阻碍了刘邦与亲人的团圆,
刘邦的父母妻儿虽然暂时看来没有危险,
可他也无法将势力范围延伸到沛县,
自然也不能保护好自己的家眷,
如果说天下大势按照这种状态发展,
项羽平定北方后再向西“进犯”,
势力壮大的楚军可能再次将各路诸侯推碾,
纵然西楚霸王战场上神勇无敌战神下凡,
可他对于天下格局大势等谋略方面,
仍然很难谋划合理考虑健全,
即使有老辣的范增辅佐在项羽身边,
这对君臣的战略眼光仍显得略发短浅,
比如项羽始终认定义帝会影响到他的霸权,
尽管他也已经将熊心“南迁”,
竟然时刻想要除掉这个傀儡以绝后患,
而范增在此时要么没有对项羽努力进谏,
要么就是项羽干脆无视范增的规劝,
总之项羽不满足于对义帝的驱赶,
熊心刚在郴州落脚还没有多长时间,
项羽就密令英布等人暗中将义帝杀斩,
由于西楚霸王如此肆无忌惮,
更让天下诸侯有了借口将之讨厌,
似乎除了张耳和陈馀要做个你死我活的了断,
其他势力恐怕更加乐于保护自己的平安,
便可以见风使舵静观天下之变,
自然也容易找到借口相互结盟支援。
说起张耳他当时封王于河北常山,
但领地最终还是被陈馀等人联手攻陷,
张耳只能率领残部向汉军阵营逃窜,
由于刘邦与张耳据说已经相识数十年,
兼之这位常山王也算是公认的俊贤,
尽管此时处境有些落魄苦残,
但张耳归汉自然也会让天下另眼相看。
刘邦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将天下英雄招揽,
此时的张良也早已名正言顺离韩入汉,
封爵成信侯将才智完全向刘邦奉献,
刘邦也以帮助张良复韩为条件,
回报这位天下第一智囊的忠肝义胆,
最终成功地将韩国贵族韩信封王于韩,
此时天下有两个“韩信”都是刘邦的伙伴,
一个是军事天才被后世誉为兵仙,
另一个就是这位韩国贵族坐拥韩王宫殿,
后人为了将二者的称谓区分明显,
“韩王信”就成了那位韩国贵族的标签,
“韩信”专属于甘于承受胯下之辱的奇男。
简单将这些细微的插曲解释完,
继续介绍有利于刘邦战胜项羽的各种资源,
因为有个重要的人物加速了局势的扭转,
此人名叫陈平也抛弃了项羽来到汉营做官,
应该说陈平在当时算是备受世人轻贱,
只因此人尽管足智多谋精于盘算,
但由于他的私生活据传说实在不够检点,
实在配不上当时上层人物的“头脸”,
自然也就遭到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