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后众人斥责叔孙通无耻到只想活路,
可是叔孙通对这些斥责却满不在乎,
他反而嘲笑这群正人君子们灵便不足,
与其坐视这残暴的昏君滥杀无辜,
不如将其哄骗于别人更有帮助,
随后便不再理会同僚们的种种“控诉”,
只身回家收拾一番后便投奔陈胜的张楚,
而后他在张楚将各种问题亲眼目睹,
又意识到这样的一支队伍不值得自己服务,
便看准机会找到项梁的部队主动加入,
而在项梁那里不久便得到了楚怀王的招募,
熊心被杀后他又不得不加入项羽的队伍,
经过数次“闪转腾挪”自己的脚步,
他这才得以进入大汉组建的政府,
正因为叔孙通更换君主如此频繁的程度,
才有了更多的人称其不配为人臣属,
更便被世人用各种言语不断泼污,
说他“十易其主”恐怕连禽兽都不如,
所以导致了太多权贵不愿将之宽恕。
六次易主的叔孙通虽不能用忠义标注,
但若全面审视他人生颠簸的旅途,
却也看不到他有什么不讲诚信的记录,
毕竟那血肉横飞的乱世生存环境实在严酷,
他能做的只能是勉力将自己保护,
进而等待机会用自己的心血将事业浇筑,
由此可见这个人虽然是“忠义全无”,
但若说他寡廉鲜耻则是对其天大的误读!
叔孙通能作的只是保护好自己的头颅,
他也没有用这颗精明的头脑将百姓荼毒,
可见叔孙通并非不择手段将富贵贪图,
诚如孔老夫子当年讽刺子路的“冯河暴虎”,
他的行为也和孔子周游列国的心态相符,
以至于他被后世很多人看作是大汉儒家始祖,
为儒学在汉朝的立足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是在当时很多人都认定他无耻轻浮,
所以刘邦并不重视这个“六姓家奴”。
叔孙通愿意承担制定礼仪的重任,
刘邦对此申请也表示了应允,
但同样也带着疑问的口吻,
担心礼仪太过复杂让人头脑发昏,
起码要让大汉天子不会觉得复杂烦闷,
同时更需要有效约束手下群臣,
叔孙通满口答应会制定简单的标准,
回想起刘邦曾经嘲讽儒学不能用来治军,
儒生不过是一堆无用的浮夸人群,
所以叔孙通要借此机会让圣上确信,
打江山离不开粗蛮武将浴血力拼,
而后就必须要靠读书人替朝廷管理子民,
他明白只有这次机会将朝廷理顺,
那么无论对他叔孙通本人,
还是对儒学都能改变不受重视的命运。
于是叔孙通找来弟子门生研究讨论,
在预演礼仪时也像军队那样梳理战阵,
整个过程都表现得极为专业与严谨,
制定的礼仪既不复杂又极具威严精神,
就这样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辛勤耕耘,
最终叔孙通邀请皇帝将工作结果查巡,
经刘邦审看果然认定此礼仪有足够的分寸,
完全让自己体会什么是真正的九五至尊,
同时在执行和运作上并不繁琐迟钝,
使得刘邦不仅对这套礼仪给予高度承认,
更使他意识到读书人并非想象得那么愚蠢,
这些儒生果然也可以建立他们的功勋,
从此他才体会到自己帝王的享受真正来临,
这套威严礼仪是大汉朝廷的立足之本,
更会因此惠及自己的后世子孙,
只要人人都能对天子的敬畏如此永存,
那么他刘氏一族将永远掌握这大好乾坤!
而这套礼仪制度并非多么高深,
无非是根据朝拜官员的身份做出划分,
众位大臣根据高低等级在左右排列匀称,
他们的神态也必须保持足够的恭敬与谦逊,
伴随着这些庄重而又敬畏的森严气氛,
太祖高皇帝的车辇才缓缓驶过大殿宫门,
一切待到万岁行至龙椅前端坐安稳,
文武百官按例叩拜后再听圣意才能起身……
这套礼仪不过是强化了对尊卑等级的遵循,
朝堂不再像以往那样混乱不堪嘈杂频频,
使得刘邦不会再朝会时听到种种噪音,
更让所有人不敢再对天子有所不敬不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