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会有实力与精力向朝廷造反,
这便是著名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案,
自然而然就会逐渐耗光潜在的反叛,
虽说刘恒没有采纳《治安策》全部意见,
但贾谊的这个思路却在大汉王朝影响深远,
待到文帝之子景帝士气主张的“削藩”,
开始渐渐地打消了诸侯的气焰,
而后汉武帝时期有了“推恩令”这个概念,
虽说是出自当时的名臣主父偃,
其实这都是贾谊观点的顺延,
最终也成功地将诸侯的强权削减,
汉初以来的亲贵强势才得以彻底逆转,
再次证明贾谊的眼界着实非同一般。
然而即便他远见卓识才智超凡,
一生所遇仍是屡遭不公晚景凄惨,
以至于为其著书立传的太史公司马迁,
也将贾谊与先贤古圣并列比肩,
那便是中华最伟大的文化名人屈原,
太史公将二人合著于《屈原贾生列传》,
可见后人已将贾谊视作另一位文明圣贤,
一方面二人都是饱读诗书文采斐然,
另一方面却因生不逢时无法立足于政坛,
即使有无数先进美好的治国宏愿,
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难以实现,
屈原的言行都让后人体会到了无尽的哀怨,
贾谊恐怕也视屈子作为自己的文化祖先,
还因为贬谪流浪至屈子自尽的江边,
留下了《吊屈原赋》为三闾大夫祭奠,
完全能够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无助之感,
更能理解他的确与屈原同病相怜。
贾谊名满天下时刚刚年过弱冠,
称得上典型的春风得意才子少年,
年仅二十一岁的他便被朝廷重臣举荐,
面对皇帝他从容不迫地对答于金銮宝殿,
同样年轻的刘恒对其才能倍感喜欢,
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被破格提拔为高官,
获封太中大夫这个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官衔,
如此一帆风顺当然会引来无数艳羡,
而贾谊的表现也证明了当今天子独具慧眼,
他上奏的《论积贮疏》在政坛可谓惊艳,
直言皇帝最需要珍视的是天下农田,
只有百姓丰衣足食才能有稳定的大汉江山,
虽然他提倡重农抑商如今看来有些粗浅,
但如此奇文毕竟作于两千多年以前,
他有理由将粮食看做国家的动力源泉,
另外贾谊还建议皇帝要更加勤俭,
这会让国家拥有更加丰厚的实力积淀。
孝文皇帝对这样一篇奏疏满是赞叹,
更想将贾谊提拔为更加高级的公卿官员,
然而这却使这位才俊面临着更多危险——
因为他毕竟年轻势弱毫无背景经验,
却被当今天子如此欣赏称赞,
这自然会引得功臣宿将们心中生厌,
他们明知这个青年才俊绝非泛泛,
便担心起这样一个毛头小子来者不善,
很有可能将他们的利益与权势抢占,
这群官场“老油条”决不能对此坐视不管,
更不想就此认同一个年轻人做官场典范,
万一有朝一日不得不接受贾谊的调遣,
如此对一群老臣来说实在太过难堪!
所以他们有心将贾谊从朝廷驱赶,
改变当朝天子对这个年轻人的判断,
最好是认为他不过徒有其表夸夸其谈,
只有这样的结果才会让功臣一派心中舒坦,
那么该如何才能改变陛下对贾谊的评判?
最简单的办法便是仗着老资格进谗,
尽管这样的行径略显无耻厚颜,
可对于周勃这等粗人来说还能怎么办?
周勃与灌婴等人联名向皇帝请告,
说贾谊年纪轻轻便被帝王奉若珍宝,
并没有凭借才能建立过多大功劳,
仅仅通过几篇标新立异的奏折文稿,
就可以平步青云地位与日增高,
这不仅会将其他能臣的积极性打消,
更会诱使年轻人变得高傲自大举止轻佻,
长此以往对朝廷来说可谓前景不妙,
因为这样会使很多小人主动与贾谊结交,
年轻人成功太早很容易心高气傲,
一旦有更多的官员与贾谊主动示好,
会不会出现此人侍宠专权的祸胎秧苗?
假如真的如此那大汉王朝又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