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的贾太傅当然无愧一代文豪,
不仅《论积贮疏》与《治安策》等拥有荣耀,
千古名篇《过秦论》更是被后世广为知晓,
他将自己一生的才智都献给了大汉王朝,
一方面他尽心竭力的将汉家皇子悉心教导,
另一方面他随时关注朝政不断上折奏表,
也许真的是天妒英才让贾谊一生饱受煎熬,
他对梁怀王还没有经过几年的言传身教,
就因为这个小皇子一次骑马失足摔倒,
最终竟重伤不治命不幸赴地府阴曹,
面对着这一晴天霹雳一样的噩耗,
身为太傅却无法避免梁王早夭,
心力憔悴的贾谊对此只有无尽的懊恼,
这个三十二岁的才俊更加忧虑操劳,
久而久之已经被压抑得形容枯槁,
郁郁寡欢之下也只能亡于悲苦寂寥,
在两千余年以前虽不能称贾谊青春年少,
可这个才智出众的政治家也实在走的太早。
不知那位孝文皇帝留下了多少遗憾哀悼,
毕竟这位明君千古流芳靠的就是仁孝,
即便是猜忌各位功臣宿将功业甚高,
他也不过是将周勃投了几天监牢,
给予适当的刺激权当对其打敲,
很少见刘恒对哪位朝廷重臣举起屠刀,
特别是对既是功臣又是舅舅的薄昭,
刘恒对他罪行的处理都称得上“巧妙”——
只因薄昭以自己皇亲国戚的身份为依靠,
肆意草菅人命引起了朝廷上下的喧嚣,
刘恒为了将朝中上下的不满与怨气打消,
只能让舅舅以命相抵作为一种补报,
然而孝文皇帝又不能对舅舅太过残暴,
因此只能对舅舅用以诚心的劝告,
希望他能自尽谢罪以免成为群臣的目标,
薄昭对这位外甥皇帝的旨意感到出乎意料,
面对着天子这样的要求当然也不肯奉诏,
还搬来了薄太后为自己的性命求保,
眼见得自己的舅舅无视圣意不肯接招,
孝文皇帝竟然想出了新的“妙计”一条,
那便是下令给薄昭的同殿臣僚,
全都赶赴薄昭家中戴孝披缟,
薄昭眼见得自己活着就被各位大臣祭吊,
他也完全明白了这是自己必死的信号,
最终也不得不自尽谢罪以解决皇帝的困扰,
后世针对刘恒对舅舅如此的不依不饶,
再将其与曾经宽恕刘长的行为比较,
便就此对汉文帝的“仁义”加以讽嘲。
应该说如此批评刘恒并不能算太不公道,
但绝不能因此批判这位明君虚伪渺小,
因为在当时有个特殊的背景需要认真思考,
那便是吕雉的亲族当年太过嚣张招摇,
让刚刚建立的大汉就被诸吕的阴云笼罩,
而刘襄等皇孙之所以不能拥立为首脑,
最大的理由便是刘襄母亲的家族太过狂傲,
大汉再也不允许出现外戚作乱的根苗,
这才让刘恒有了机会登基称帝身披龙袍,
因此别人犯罪可能是出于仁政的需要,
还有机会从轻发落与群臣做出商讨,
可是外戚仗着自己的皇亲身份肆意胡闹,
那便只有认罪伏法没有任何生路可逃!
但刘恒依旧不愿将弑亲的“丑闻”制造,
同时更要面对着母亲薄太后的阻挠,
能够如此逼死舅父已经算是他的谋略高超,
但绝不应该就此批评刘恒为人虚伪奸狡,
更不应将这种智慧与所谓的阴谋混淆,
可以说汉文帝一朝大多数人算是人尽其效,
大多数人才都能志得意满日子安好,
然而世界之大称得上既复杂又广袤,
所有的人才也不可能都有机会崭露头角,
前有贾谊那相对不够“公平”的外放远调,
而后更有那句著名的典故“冯唐易老”。
说起冯唐他很早就效力在刘恒身边,
甚至可以追溯到刘恒做代王的那段时间,
那时的冯唐在代国便是侍卫郎官,
而后又随着刘恒一起迁移至国都长安,
但这种官职在宫廷中实在太过普遍,
所以冯唐在皇宫之中也显得极为平凡,
兼之冯唐这个人向来不会媚上求权,
所以他在刘恒身边也许服务了数十年,
直到他变成了一名六十开外的白发老汉,
也没有被朝廷提拔为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