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在削藩策中已经分析了利弊安危,
他认定立即削藩必然会引发巨大的是非,
诸侯会立即反叛与大汉朝廷公开对垒,
然而即使保留下诸侯封国的王位,
势力越做越大的他们迟早也会图谋不轨,
因此无论削藩与否诸侯都是窃国叛匪,
这才决定先下手为强将藩王弃废,
而面临七国浩浩荡荡杀来的反叛军队,
汉景帝当然也得找晁错商量如何击败反贼,
毕竟眼下已经印证了这位智囊的“智慧”,
于公于私都必须要求晁错想办法应对,
结果晁错的建议让皇帝惊讶得近乎崩溃,
他竟然建议刘启御驾亲征做讨逆的总指挥,
而自己选择坐镇长安将大汉基业守卫!
也许晁错认为刘启应该像刘邦那样英伟,
这才能激励汉军将士士气高昂战斗力翻倍,
可是他完全忽略了刘启自幼生在宫闱,
娇生惯养的太子生活只懂得享受安逸和美,
这位皇帝又怎么可能四处拼杀神勇无畏?
如此建议只能触痛一朝天子的忌讳,
刘启恐怕认为是晁错直接引来的战乱祸水,
这个黑锅自然应该由他自己来背,
怎么可能让真龙天子替臣下做“炮灰”?
可如今不接受晁错的建议又该找谁?
眼看着七国之乱困扰得刘启不停皱眉,
晁错的那个宿敌袁盎突然出现在皇宫之内,
想想袁盎这些年的经历颇为狼狈,
只因他与晁错之间互不满意彼此的作为,
前文说过有晁错的场合袁盎必定撤退,
同样有袁盎的场合晁错也会立即离席不归,
二人不过是如此互相仇视互不理会,
其实不见得一定将对方恨得痛入骨髓,
但晁错始终想给袁盎定一个死罪,
便举报并调查吴相袁盎的贪污受贿,
最后将袁盎削职为民剥夺他的一切富贵,
本该知足的晁错已然是显尽官威,
可他不想让这个死敌仅仅由尊转卑,
七国之乱给晁错更多的理由将袁盎抹黑,
他向皇帝进谗说吴王起兵是袁盎作祟,
如此奸佞必须将之满门抄斩全族被销毁!
眼见得晁错逼得全家受自己的连累,
袁盎当然要拼死挣扎将危局扳回,
这才冒着巨大风险入宫求见大汉万岁,
他提醒刘启完全可以将叛军粉碎,
七国起兵的理由并非是要自己面南背北,
而是就想要杀掉晁错恢复汉室封王的常规,
因此晁错一死就可以轻松堵住天下反贼之嘴,
完全可以给陛下与朝廷带来最大的实惠,
可以说袁盎的建议正好击中了刘启的软肋,
他明知晁错一心为国甚至牺牲了父亲的血泪,
可以说是舍弃一切只为给大汉带来祥瑞,
这样的爱国忠臣眼中恐怕都全无所谓,
以至于自己这个皇帝都可以成为“替死鬼”
否则又怎会让堂堂天子去前线突围,
这样的忠心到底是真实还是虚伪?
在刘启心中恐怕很难找到真正的答案,
他绝不会否认晁错忠心耿耿一心为了大汉,
甚至也不能说他催自己御驾亲临前线,
是为了贪生怕死只考虑自身的安全,
只能说君臣之间既然选择了强势削藩,
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各种危险,
由此可见晁错为了削藩已经不择手段,
那么自己身为大汉皇帝更不该心慈手软,
如此等于就刘启与晁错基于同一个出发点,
那便是如果想要平定着这场七国之乱,
也许杀掉晁错会让刘濞等人再无理由造反,
这位大汉的当朝天子反复思量了再三,
最终还是选择同意袁昂诛杀晁错的谏言。
袁昂的行为也不完全是为自保报仇而进谗,
不可否认借皇帝之手除掉晁错永绝后患,
而这位对手提出让万岁御驾亲征的“忠谏”,
已经引起了皇帝对他的猜疑与不满,
借此机会除掉死敌可谓一举两得毫无困难,
兼之自己身为吴相在刘濞身边辅佐多年,
如果自己带着晁错的死讯找吴王据理力劝,
等于满足了他们“清君侧”的心愿,
那样的袁昂等于凭借一己之力劝退反叛,
如此一来他就可以轻松地将功业创建,
总之刘启与袁昂的这番秘议可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