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汉武帝极为赞赏甚至可以说是啧啧称奇,
立刻决定将这个七十多岁的老迈人才再次录取,
而且将公孙弘定为本次征辟名次的第一,
通过这样一个足以让所有人意外甚至震惊的成绩,
来彰显大汉天子对这样一位老人的认可与满意。
汉武帝前后两次任用公孙弘竟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表面上看好像是皇帝随意用人视如儿戏,
但实际上是刘彻对公孙弘的才干认识越发清晰,
终于明白了这个老人在治国理政方面堪称国之重器,
而他不擅长的则是外交谈判或者是边疆防御,
自然也就充分发挥他的才干适当擢拔管理京畿,
公孙弘的言行举止也证明了刘彻眼光如炬,
比如此人对教化世道竟然敢拿周公自比,
极力主张仁德节俭才能让天下太平百姓乐业安居,
自然也像其他儒生一样提醒皇帝战争会让民生凋敝,
甚至对国家的一些既定外交政策表示否定或怀疑,
而雄主汉武帝也不会因为个人喜好排除异己,
他接纳任何意见只要能给自己的统治带来利益,
即便很多文臣都希望国家能将与匈奴的战火平息,
刘彻一方面保持着对匈奴等外敌的主动攻击,
另一方面也没有将那些提反对意见的文臣视作忤逆,
在当时大汉拿出主要精力打击北方的匈奴之余,
还让司马相如拓宽巴蜀让唐蒙打通云贵广西,
而巴蜀云贵等地在当时被视作西南蛮夷,
想要开疆扩土到那里会耗费太多的财物与劳役,
西南的地方土著也不可能很容易地适应大汉的条律,
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发起武装反抗与汉军为敌,
随着汉朝与西南土著势力的矛盾加剧,
司马相如等人向西南进发难度也就相应升级,
如此一来大量的财富消耗与人员损伤也无法回避,
这当然会引发刘彻极大的苦闷与忧郁,
他便派公孙弘到西南巡查认真仔细,
结果公孙弘自然是认定开通西南实在不易,
回朝后强烈建议天子放弃西南更有利于江山社稷,
那刘彻是否又会顺应形势听从公孙弘这番言语?
应该说刘彻对扩张西南虽然有不少顾虑,
可这位雄心勃勃的皇帝也不会轻易更改目的,
所以公孙弘提出要将经营西南废除个彻底,
这种建议自然是让汉武大帝听不进去,
何况公孙弘的想法的确有些偏激,
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内政与外交一并兴起,
全都听信儒家的话大汉王朝也会面临不幸的结局,
自然是即便国家内部暂时兴旺百姓富裕,
可是在强横的匈奴等外敌面前必然是软弱可欺,
又有什么给百姓提供强大的屏障相依?
因此刘彻对公孙弘只是保持了表面上的君臣法礼,
依旧兴建边塞对危险与困难没有更多的顾忌,
公孙弘却也保持了一个读书人特有的固执与坚毅,
他隔三差五便上书朝廷请求将边塞工程取缔,
无可奈何的刘彻也只能将讨论公孙弘的提议开启,
可问题是公孙弘学识精深博闻强记,
在当时恐怕难有谁能与之在辩论中讨到便宜,
最后刘彻只能搬出朱买臣与之争论对立,
结果二人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将彼此的观点汇集,
最终决定将北部针对匈奴的边塞工程继续,
至于西南方面则不再修筑边塞城邑,
由此之后公孙弘也得到了更大的声望与人气,
然而以他当时明显偏大年龄以及相对薄弱的资历,
想要取得更大的权力地位接近天子的龙椅,
优势不足的他似乎也是难以为继,
特别是主父偃在当时汉武帝的心中似乎是无可代替,
因此只有除掉此人他公孙弘的前途才不会沉寂,
可是想要随便扳倒主父偃在当时是痴人梦呓,
于是正是因为这样一层缘由与关系,
公孙弘才在主父偃大难来临之际,
才选择了无情的打击以免主父偃仗势逃脱牢狱,
也正是这样主父偃才没能从死神的手中逃离,
当然这些分析不过是种种“可能也许”,
但这些“可能也许”也不是毫无来由的根基,
因为通过接下来的很多史料作为证据,
可以证明公孙弘实在是太过精于对对手的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