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大嫂子之命,史凡难得一次单独陪林妹妹逛园子,一路上他暗暗做足了功课,绝不掉以轻心,更不能谈及林妹妹的伤心之人。
鉴于林黛玉对宝玉的痴情,史凡并不想横刀夺爱,何况以他眼下的实力也无法和宝玉抗衡。相比之下,林妹妹还有一个更伤心的事,那就是她的先父林如海。而史凡似乎对贾家和林家的联姻也更加感兴趣,毕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关于贾府择婿的标准,而大观园姑娘们日后的去向也可以猜测一二。
贾府这一辈的姑娘当中,元春可是嫁给了当今万岁爷的。贾家择婿,硬指标是诗礼名族,达不到这一条的,哪怕谁家有官有爵又有钱也是免谈。前一辈的姑娘中,老太太贾母的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黛玉的母亲贾敏,为何所嫁之人不过是一个巡盐御史呢?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究竟是何等的诗礼名族?史凡虽然从原著中发现了一些,但还从黛玉的口中获知更多。
林如海有着文人的风骨,却并非一味的清高,他甚为精通官场世故。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到如海一代,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只可惜林如海这一代,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就没什么亲支嫡派的。
林家虽也是书香门第,但和贾家这样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世代袭爵的显赫地位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贾、史、王、薛这四大家族的内部联姻密切,关系非常错综复杂。其中以贾家为首,其他三家都在竞相嫁女儿进贾府,薛家还没竞争上,王家则是连嫁女儿带赔钱的。
说到底,贾家的标签是勋贵。所谓勋贵,就是皇帝花钱荣养着,在地方上耍耍威风、欺负欺负老百姓还行,但不被允许染指真正的权力。一旦袭爵结束,连爵位附带的财富来源也不复存在。
贾家在朝堂上其实已经高度边缘化了。此时的贾家想要生存,就必须要转型,通过科举,文官系统,权力中心。这一点在不能承爵的贾政这一支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英年早逝的贾珠曾在转型路上非常顺利,读书科举,十四岁就进学了。当年,贾政在选择长媳的时候,可是放着王家那嫁妆丰厚的王熙凤不问,而给他选择了李纨,因为李纨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李家虽然钱是少了点,权也没有,但可是妥妥的书香门第呀!
而反观林家,四代袭爵之后,林如海顺利转型,高中探花。当时的林如海,一手是勋贵之裔,在旧贵族中颇具人脉,一手是科举出身,同门同年无数,两边都吃得开,方能一路亨通。转型成功的林如海迅速掌控朝廷的经济命脉,而尚未转型的贾家却在一点点边缘化着。此时的贾家看着林家,那就是自己的榜样啊!
贾政的三观基本都是从贾母那儿来的,贾政能看到李纨作为书香名门女儿的优势,贾母自然早就看到了林如海的优势。从家族前程上讲,林家转型成功,掌握实权,又出身显贵,和同为旧贵族的贾家声气相投,完全是贾家积极靠拢的对象!
然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个人的努力最终敌不过命运,这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规律是一个人都无法突破的。
林家在封袭三世并得到皇帝特别恩赐加袭一代之后,就已经在实际的朝局中失去了自身的特殊地位。官僚社会取代了过去的士族社会,保持世家的地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家族不能传之久远的原因在于公卿不是世臣。
既然不是世袭官僚制这样的家族,便只有不断通过科举出仕成为世臣,才能在朝廷时局中保持较高的地位。读书入仕不仅成为男子实现自我价值的最普遍手段,更是封建家族改变或保持自身社会地位的最可靠方式。
科第出身者在官场所占比重很大,科举之优异者如状元、榜眼花等,有着可直接授官的特别礼遇。这些都显示出科举考试在朝廷的统治体系中占着地位和巨大影响。因此,科举进身者尤其受人敬重,凡属历经举人、进士出身的官员,即两榜出身或科甲出身,是最正牌响亮的资格。
林如海科第出身,乃是前科的探花,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林如海先是兰台寺大夫,后又钦点出为巡盐御史。林如海凭借自己的能力延续了世家贵族的社会地位,足以做读书士人的榜样。
官职身为御史,就有针对专门事务进行监察的职责。御史上可规谏君主,下可指参臣僚,对于大利大害、应兴应革之事,他们均有发言权。只要不触犯皇权的根本利益,不造谣诽谤、挟私陷害,皇帝便会极力保护他们,并鼓励他们披肝沥胆、极言直陈,即使所奏不当,亦不怪罪。
担任御史者,在忠于皇帝的前提下,首先必须具有出众的才能。只有进士出身才可以考选监官,而且还必须器识远大,学问渊博,通古今,善文章。善言辩,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不仅如此,御史还必须在个人品格方面清廉正直,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总之,能担任御史者,一般均是德才兼备之士。
巡盐御史即是负责和监察盐政,为保证吏治的清明,统治者特别重视监察制度,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