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皇帝实行分封制,分封诸皇子到各地,诸王配有护卫,建置为每王府设三护卫,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所千户二人、百户十人,又设围子手二所,每所千户一人。太祖皇帝认为诸王领兵驻守各地,更有利于巩固王朝的统治。
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王兵。其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其护卫兵从王调遣。如本国是险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镇兵、护卫兵并从王调遣。
也就是说,诸王在封地,虽然没有治民之责,但有统兵之权。备王府都设有护卫,其兵士少者三千,多者近两万人,而且当地驻军调动,还必须有亲王令旨。于是,分封到各地的藩王成了代表皇帝监控地方军权的人物,而每一个王国则成了一个军事中心。
诸王护卫除保护各王的安全外,还有其他一些职责。首先是应调外出操练,其次是修理城池、王府等,再次是协同卫所军士守城迎敌。
然而,太祖皇帝驾崩之后,一系列的削藩措施,把藩王的统兵之权给剥夺了。护卫被裁撤,仅仅只留下了仪卫。
藩王护卫虽然一度是各地的军力,但随着削藩策略的落实,藩王的大多数护卫陆续被裁革,因此留存下来的护卫人数极为有限,在维护地方安全过程中,仅起到次要的辅助作用,对皇权的威胁就早已消除。
南安郡王就藩伊始,就对王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工役浩繁,财费巨万,修建起一座宏大的南安郡王府。南安郡王府一时成了长沙的城中之城、城中之国。
亲王府的规格是有标准的,即城高二丈九尺,正殿地基高六尺九寸。亲王所居住的宫殿,前面叫承运殿,中间叫圜殿,后面叫存心殿。四道城门,南面是端礼门,北面是广智门,东面是体仁门,西面是遵义门。太祖皇帝说,之所以这样规定,是要让诸位亲王见名思义,以作为皇室的屏障。南安郡王府显然是按祖训所建,王府建成后,城墙外的长沙城所剩无几。
不过,当王爷也并不是那么好当,曾有人就因王府修建奢靡浪费往皇帝那儿参了南安郡王一本。他们的意思是,王府房屋,起初是说修补,实际上前后宫殿,两廊各门,房屋墙垣,都扩展新修,已用物料百数十万,银米亦各数万,每年拨夫、匠三万余人,修了四年,才完成急修房屋七百余间,其余工程,简直漫无止境。他们建议,命令各王府不准扩大府第,如需急修者,尽快修完。能缓的,暂行停止。或把给材料折算成价格,任他们自己去修。这个引发众怒的王府边上,不仅有城墙,还有防洪堤,唤作藩城堤。
出身于帝王之家的子弟向来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封王后又纪嫔成群、侍从众多,还有大批的属官、卫士,衣食用度,开支浩大,都落到了地方。岁禄万石,就是从长沙租赋中划给。南安郡王初封,奏立王庄,占田3万多亩,每亩纳银四分,后来又增加到4.6万亩。王庄园地增多,但朝廷粮赋不减,地方官只得将之分摊匀派,使长沙的粮赋大为加重。
此外,王府的各种供支、劳役,也都通过府县官吏强加到百姓头上。朝廷的财政拮据,而诸王支出更为繁浩,又以长沙地土广阔、出产谷粟为由,加派其他五个王府的禄米和柴薪,共值白银八万多两。如此沉重的负担,百姓不堪其命,连一些地方官员也深有怨气,曾大声呼道:宗藩日盛,长沙之民不胜其苦矣!
几天之后,临安送来了他表弟收集的,关于阳和先生的资料。之前斗胆在岳麓书院里询问老先生,阳和先生和阳明先生的师承关系,史凡这会儿终于有了清晰的答案。
理清这层关系,史凡同时对鼎鼎有名的阳明先生也做了一番了解。阳明先生即是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当史凡再一次来到岳麓书院,他是以切磋学问的名义来的,而史凡要和老先生切磋的学问正是阳和先生的学问。
老先生当然明白史凡此行的真正目的,见史凡和上一次相比,言行上大有改观,尤其是在老先生的恩师阳和先生的学问研究上,显得十分精通。
老先生见史凡此人孺子可教,便主动提及开设工业设计科的话题,说道:
“公子之前所说的工业设计科,老朽最后只想确认,公子真的不是在胡闹?”
“学生对岳麓书院和先生一样,情有独钟,又岂敢胡闹呢!”
“既然如此,老朽也没有理由阻止,公子在此开设工业设计科便是。若是公子有办法让这里恢复生机,老朽愿为公子差遣。”
“史凡不敢,还得由老先生为学生引路啊!”
说着,史凡便和老先生一起漫步于岳麓书院。在老先生的引领下,史凡分别参观了书院的讲堂、藏书阁和文庙。
老先生姓周,是岳麓书院的首任山长的后人。这是老先生亲口告诉史凡的,溢于言表的骄傲!
相谈之中,史凡还请教了老先生为何官府不给拨款,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做好心理准备。
在书院里开设工业设计科虽然只是一个不经意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