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正是是皇太子出阁的日子,而弘治皇帝早已经过深思熟虑,为太子挑选好了数位优秀的帝师。√
从内阁及朝臣中徐溥、刘健、丘濬、李东阳、谢迁为自己太子时期的讲官,都学识渊博,但是年初丘濬在任上去世,徐溥、刘健也已年过六旬,只有李东阳、谢迁两人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因此选定了李东阳和谢迁两人为詹事府左右詹事负责教导太子,有选定了左春坊左中允杨廷和,侍奉皇太子朱厚照讲解、读书。
李东阳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学问博大精深,可谓是文武兼备,弘治皇帝知道太子朱厚照好动,他也一心要把太子培养成文武兼备的圣君,因此,李东阳晋升为詹事兼太子朱厚照的侍讲学士,最为合适不过。
谢迁能言善辩,在弘治皇帝当太子时早就是讲官了,待弘治皇帝即位后,谢迁每次向他讲课,竭力使他掌握做好皇帝的道理。弘治皇帝多次夸他讲得好。因此,谢迁晋升为詹事兼太子朱厚照的侍讲学士,也十分合适。
杨廷和年少成名,才高八斗,风度翩翩,性格安静慎重,所作文章明白畅达,很有法度。
自古凡圣君者,以霸王道杂之,儒法结合,儒法互济,太子如果想要成为圣君,文武兼备是不够的,杨廷和喜欢考究史事、民间疾苦、边防战事及“一切法家言”。正是可以吸引太子朱厚照的兴趣并辅助李东阳、谢迁二人教导太子的不二人选。
这日天高气爽,文华后殿旌旗飞扬,各种卤簿仪仗,依次陈列,侍卫侍仪于丹陛旁侍立。在鸿胪寺卿的主持下,一切按照着大明祖制严格进行着。
皇太子朱厚照一身青衿皮弁服率宁王朱宸濠、文华殿大学士、詹事府的官员在文华殿前端坐的弘治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
之后,太子三师三少和詹事府官僚在文华殿的台阶再次拜了四拜后,从文华殿左、右门后殿,东西站立。
皇太子朱厚照和宁王朱宸濠在执事官的指引下,从文华后殿左门,到殿内西台阶对着李东阳、谢迁、杨廷和等帝师再次行拜礼,待几位帝师坐下后,朱厚照和朱宸濠才在执事官的引领下,分坐在殿内。
“东宫嘉礼告成,累朝锡赉有据”,最后在鸿胪寺卿洪亮的沉稳的声音下,太子的出阁讲学仪,礼成,
终于挨过了这繁琐的礼仪,朱厚照和朱宸濠两人刚坐在桌案旁喘口气,就看见小太监们从一旁的上小心翼翼的托着厚厚的一摞书,轻轻放到两人的古朴的书案上,并从最上面拿出了其中的一本在桌案上展开,紧接着,谢迁古板的声音响起:“太子殿下,宁王殿下,我们正是开始读书!请……”
这如山的书籍堆在他们的案头,几乎盖过了他们小小的脑袋,朱宸濠看到这如山的书堆,只觉眼前一黑,放佛整个世界都黯淡了下来。他悄悄的转过头看了太子朱厚照一眼,发现太子已经同样被惊呆在原地两眼无神,还没等谢迁说完,朱厚照已经焦眉苦脸的苦笑道:“几位师傅问我们都要学什么?”
谢迁被太子这么突然问的楞了一下,他们都是博古通今之人,他们所教授的都是古今而来智慧和哲理,换做普通人哪会问他们教什么,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一二已是三生有幸。但是如今问道的确是当今太子,李东阳等人互相对视一笑之后,语重心长的说道:“殿下,从今起先读四书,次读经史,侍书官侍习写字。臣等思虑太子与宁王殿下尚且年幼,故凡读书,三日后一温,背诵成熟。温书之日,不授新书。凡写字,春夏秋日百字,冬日五十字。”
不知不觉间两个人默默地对视了一眼,彼此确认过眼神,似乎在彼此的眼神里看到相同的无奈,两人失落的身影再次淹没在书山之后。
确认在没有异议,李东阳朝着谢迁满意的点了点头,谢迁开始激昂的讲了起来……
当谢迁讲到圣人圣君的圣哲芳规处,不由得产生再一次深受教益的感触,他觉得两位殿下一定会被自己的讲读的氛围所感染,即便没有首肯心折,也应该有掌声,但是此处却是鸦雀无声。
谢迁踮起脚,皱眉翘首望去,只看见两个翼善冠一个冠脚直指上,一个冠脚俯垂向前,犹如四只小耳朵在书堆后面木然不动。
“不知两位殿下觉得老臣说讲如何?”谢迁故意停止了讲读,艴然不悦道。
突入其来的厉声,吓得书山后面的两人同时一激灵,在谢迁的期盼下,两双小耳朵只是晃了晃之后再次纹丝不动,谢迁一脸郁闷地看着朝着李东阳等人望去。
在李东阳的示意下,一旁的小太监们把两人书案的书山,全部搬回了,书案上只剩一本现学的书本。两人没有了书山的掩护,只好强忍着,假装认真听谢迁讲完……
谢迁讲完后,郁闷的回到座位上,这次临到了杨廷和讲读,朱厚照和朱宸濠两人眼皮都没有眨一下,已经不抱希望了。
“臣深知太子学业辛苦,不如臣就给殿下讲一个故事吧。”杨廷和见此一脸苦笑。
朱厚照那一听终于有一个不教四书五经了,就马上来了兴趣,赶忙问到:“太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