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童年,童年已经十分遥远,但又像近在眼前。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
人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的甜蜜,有的酸苦。一曼的童年是任性的、充满浪漫的幻想色彩的。
距四川省宜宾县县城120里的深山沟里,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叫做中白杨嘴村。这是个只有三户人家的小村庄。
1905年10月25日,一曼就出生在这个小村子的一个李姓人家。
李家是一户封建地主,每年收租约70担。一曼的父亲李鸿绪,参加过乡试,清末捐过监生,他有顶戴花翎,见了县官可以不下跪。他捐官并没有走上仕途,而是远离官场,自学中医,走乡串户,行医看病,治病救人。他看病一般不收现钞,给十里八村的远近穷苦乡亲带来许多方便。每到年节时,就有经他诊治看好了病的乡亲,带着自家产的米粮、肉蛋给他送过来,作为对他的报答。他家乡下有良田,在城里还开商行、店铺,在当地是很有影响的富足的大家族。
一曼的母亲蓝明福,是一位大家闺秀,门当户对地嫁到了李家。她性情慈柔,善于操持家务,她共生6个女孩和两个男孩。她心肠软,待人和善,从不打孩子。一曼排行老七,下面还有一个小弟弟,名绍唐,为老八。几个姐姐都出嫁了,大哥也独门立户成了家,只有一曼和绍唐留在父母身边。
一曼乳名叫淑端,学名叫李坤泰,号为淑宁。后来参加共青团叫一超。“赵一曼”这个名字,是她在东北从事抗日活动时才开始用的。
生性喜欢大自然的一曼,家屋后边就是一丛丛青翠欲滴的竹林,她常和小伙伴们在这儿捉迷藏,在山坡上采花,逮蝴蝶,捉蜻蜓,到小河沟里摸鱼虾,她觉得这是有趣的好玩的事情。
一曼从小聪明伶俐,长得很俊,红朴朴的小脸蛋儿上有两个小酒窝儿,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十分招人喜爱。来她家串门的亲戚朋友,都说她爸妈有福气,她妈妈也很愿意抱着她,领着她,到各家去走走。
因为是家里的老丫头,又是家里的一个“门面”,一曼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比哥哥姐姐,甚至比小弟弟更多的疼爱和宠护。
家里来个客人,端茶倒水、递烟点火,都是她的事,她认为这是她的专利,别人要插手,她就哭啊闹啊在地上打滚,不管客人笑话不笑话,也不管爸爸妈妈丢不丢面子。客人给的礼物,都要由她来分配,她并不把最好的礼物留给自己,但她觉得只有由她来分配才合适,别人要插手,她就把礼物乱扔一气。
小时候,一曼很淘气,刚会说话、刚会走路就淘,淘得像个男孩子,在附近是淘出了名的。大人常在家里听到门外有别的孩子前来告状:“你家端女儿又跟人家打架了呀!”叫她“端女儿”是因为她的乳名叫“淑端”。大人一问情由,才知道一曼多是因为打抱不平才惹来的麻烦。
8岁那一年,一曼进了私塾。这个私塾学堂是一曼父亲李鸿绪在自家的楼下开办的。请来的私塾先生李相臣,是李家的一个远房哥哥。乡里人把这种私塾叫做“鸡婆学堂”,一个先生率领十来个学生,仿佛是一只老母鸡带着十几个小鸡崽儿。除一曼和绍唐外,还有本家的侄子侄女等七八个孩子。读的是《三字经》、《百字姓》、《千字文》等启蒙课本。
一曼一向觉得田野才是她的大课堂。她好动,好玩。入私塾前的日子,对于她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逮蜻蜓蝴蝶,捉春蚕,抓小虫子,摘个花儿弄个草叶儿什么的,都有无限的乐趣。她常常玩到天黑,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家里人见她还没回家,便分头出去找,而她却完全忘记了饥饿,觉得还没玩够呢!
她把这种玩兴带到了古板的私塾课堂上。先生常常抽查,翻学生的抽屉,一曼总是被先生用木尺打手板,因为在她的抽屉里,不是翻出一盒吃桑叶的春蚕,便是从盒子里倒出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蝴蝶满屋子飞,逗引得同学欢呼喊叫,先生气得脸色都变了,不惩罚她才怪呢!
一曼比别的孩子聪明,她不像别的孩子那样用笨功,整天地背死书。她确实贪玩,可是该背的课文她从不含糊,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她比别人背得“溜”。有一次自习,她趁先生一时不在屋便偷偷跑了出去,独自一人在外面忘情地玩了起来。先生回屋一看,一曼的座位是空的,再一看,她正在外面草丛里捉什么小生物呢。先生厉声把她喊了回来,想采取打手板之外新的惩罚方式,抓住这个机会好好教训教训她,让她懂得:要想学习好,必须下功夫。
“李淑宁,你把我三天来讲的几课书给我背一遍!”
先生想当着同学的面难为她一下。
一曼以为这回又捅了漏子,还不知怎么被处罚呢!一听是叫她背课文,怦怦跳的心立即平静了下来,她正争取有这样表现的机会呢。她不慌不忙,一课接一课,把几天来学的课文稳稳当当地背诵了一遍,竟然连一个字都没有错。
年过半百的先生惊奇了,他捋着花白的胡须,透过老花镜,用眼睛觑觑地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