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惊奇了:这么难的课文,我们点灯熬油地背,还没背全呢,这李淑宁那么贪玩,却一字不拉地全背下来了,神啦!
先生问她:
“你一点也不用功,怎么背得这样好?”
“啊!您问这个嘛……”一曼的紧张感完全打消了,她高兴地回答:
“那是因为您讲书的时候,我特别用心地听,别人念的时候,我自己在心里默念,所以我用不着专门花功夫死记硬背,也就会了。”
先生把书里的字单独拿出来,一曼就认不全了,有许多字她不敢认,读不出声来,羞得她本来就红朴朴的小脸蛋儿这下子更红了。认不出这些字,急得她脑门上沁出了一层小小的汗珠儿。
先生终于找到了她的毛病,这也确是她的不足。先生劝她以后要多用心,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记,认真地念,不要耍小聪明。
和一曼在一个私塾课堂上就学的,还有她的侄儿侄女。侄儿侄女都比一曼年岁大。一曼可比他们志气高。有一次,一曼对他们说:
“我一定要读书,由小学到中学,由中学到大学!”
侄儿李绍基说:
“幺姑,连这么个小村子你都出不去,还读大学哩!”
一曼望着远天上飘动着的云朵,说:
“我将来不但在中国读,还要游洋呢!”
侄儿侄女嘲笑地呼喊起来:
“幺姑要游洋了!我们的幺姑要游洋了!”
有的侄儿讽刺她说:
“幺姑只有从中白杨游到上白杨,从上白杨游到下白杨,恐怕连这个‘游杨’都游不成哩!”原来一曼生在中白杨嘴,邻近的村子还有上白杨嘴和下白杨嘴,相隔不远。
从此,侄儿们一见到她就取笑地喊:
“游洋生来啦!游洋生来啦!”
“游洋”的话,成了侄儿侄女们取笑她的把柄,但是这两个字却真实地反映了赵一曼童年时代远大的志向、倔强的性格和勤奋好学的决心。
一曼小时候最爱听别人讲故事,什么《十三妹》、《岳飞》之类,特别是大人讲的《穆桂英挂帅》、《梁红玉击鼓退金兵》那些巾帼英雄精忠报国的故事,常常让她听得入神。有时大人讲完了,她仍一劲儿地问:“还有呢?”“还有呢?”她入迷地听着这些中国古代女英雄的故事,想着自己将来也能像梁红玉、穆桂英一样尽忠报国,成为人们仰慕的女英雄。
那个年代兵灾匪祸多,老百姓想过安稳的日子很难。这年夏天,城里起了兵变,那些乱兵像害虫似地也扑到乡下来,他们到处抢劫,到处祸害人。一曼家在农村是属于有钱的人家,因此就更怕抢,她爸爸不得不带着一家人逃到五宝镇外婆家。
这时候,大姐夫也带着大姐从画象嘴逃到外婆家来,他们住在一个院子里,并且在一个锅里吃饭。
大姐夫叫郑佑之。对这个人,家里家外都有争议。他真是个怪人,怪在哪儿呢?。别的男子读了书要去做官,他却不肯,他要去当兵;别的男子嗜酒、赌博、抽大烟,逛窑子,他一样也不沾染;别的男子成婚后,都把婆娘看得紧紧的,大门不得出,二门不得迈,他却相反,和大姐结婚不久,就送大姐到学堂里去读书;别的男子常常打婆娘,并以此炫耀自己有本事,他和大姐在一起却总是有说有笑,双方好像互为宾客。
一曼顶喜欢大姐夫,顶佩服大姐夫,她不许任何人说大姐夫的坏话。
大姐夫也给她讲故事,讲的都是些新鲜的故事,给她讲鸦片战争,讲辛亥革命,讲日本,讲俄国,讲地球上有几大洲几大洋。还送给她许多好看的画片,其中有一张画着一片大海,海上有一只大船,大船上有粗粗的烟囱,烟囱冒着黑烟……这张画片叫一曼喜欢得不得了,一有空闲时候就拿出来瞧两眼,还照着画片把那海浪,那大船,画到自己的本子上。一曼把这张画片当成了宝贝,谁要也不给,谁借也不借,谁要看,得当她的面看,她怕别人把画片损坏了,弄赃了。这张小小的画片,寄托了她美好的憧憬:什么时候我能坐上这样的大船,能去航海,该多好!那可是真的“游洋”啦!
有了大姐夫,一曼又可以读书了,还有她的幺弟,还有村上几个孩子。这回课本不再是《三字经》什么的了,有国文,有算学,是大姐夫从城里捎来的。大姐夫来当他们的老师,这老师又亲切,又和气,不打手板,课堂上不必提心吊胆了。
一曼照样贪玩,照样把一些可爱的小生物带到课堂里来。
有一天,大姐夫发现了她的蝴蝶。她心里甭提多紧张了,她猜不出大姐夫会怎样训她。
“你知道吗?这蝴蝶是毛毛虫变的,它飞来飞去采集花粉,让花儿结出果实。”大姐夫笑着对一曼说。说完,用手指轻轻夹起蝴蝶,走到窗子边,把它放飞了。
还有一次,大姐夫发现了她的蚕儿,用手掌心托着那蚕儿,问她:“你知道这蚕儿吃了桑叶干什么吗?”
“吐丝!”一曼为自己能准确回答老师的提问而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