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庆宫被撤
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帝亲政后,翁同龢同往常一样仍到毓庆宫书房给光绪帝授课。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为满足光绪帝对西学的探求,他还继续不断向光绪帝呈送有关西学的著作,并且常在书房同光绪帝讨论时政。这一切引起了西太后慈禧和帝党官僚的疑忌。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月,西太后慈禧下令裁撤光绪帝的毓庆宫书房。至此,翁同龢结束了长达22年之久的毓庆宫教授生涯。
@帝党集团
从教授光绪启蒙识字到被撤职回乡,翁同龢与皇帝之间以师生关系相处长达24年。仅凭这层关系,翁同龢定能在晚清内政外交中发挥重大作用。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时期,翁同龢与孙家鼐、志锐、文廷式、汪鸣銮等官僚士绅形成了与后党抗衡的帝党集团,进一步加强了在政坛中的地位。
@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假错案
光绪元年十二月,浙江绅士汪树屏等以“复审疑狱有官员间相袒护的事实”联名向都察院控诉。于是皇帝和太后开始关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刑部右侍郎翁同龢直接负责重大案件的审办,他细阅全部案卷,发现供词与诉状的疑点和漏洞甚多。在询阅了杨乃武姐姐的呈词和浙江绅士的联名控诉,走访了浙江籍的京官,听取了刑部经办人员的各种意见之后,经过认真研究,讯问犯人,调查证人,重新检验尸骨,终于查清葛品连系病死而非中毒死亡。至此,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得以平反。办理此案的大小官员以及做伪证的证人全部受到惩治。
@大哥犯错被劾
咸丰九年,安徽巡抚翁同书(翁同龢大哥)任安徽巡抚时,于定远被捻军和太平军围困之际,弃城逃跑。此事未平,第二年,寿州的团练首领苗沛霖因与其他团练仇杀而叛变朝廷,反攻寿州。翁同书为招抚苗沛霖,答应了他的一切条件,宽恕了他的作乱行为,但苗沛霖的目的达到后,并不投诚。尽管翁同书处理苗氏案子,说“其中难处,非局外人所能想象”,但因其先是丢失疆土(弃城),继则被贼寇玩弄,依据律例,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具折严劾。写此折的正是时在曾国藩幕中任事的李鸿章。
@公报私仇说
有了父兄这一段恩怨,于是,人们把后来翁同龢在李鸿章兴办北洋用钱之时,而翁借故财政支出困难为由,处处予以限制,归结为翁同龢“徇私报复,倾陷排挤,无所不用其极”。事实上,翁氏的确因为财政困难为由,限制了北洋水师的经费支出,并且奏请海军停购船械二年。
@蕞尔小国
翁同龢当年急欲挫败李鸿章,所以拼命主战,相信清末另一位状元张謇“日本蕞尔小国,何以抗天兵?非大创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患”的高调,以攻击李鸿章避战求和。甲午开战后,中方屡战不胜。慈禧恐慌之中命翁同龢“驰赴天津诣鸿章问策”。光绪年间先后做过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主事、御史的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记载:当翁问及北洋舰队接战情况时,李“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翁同龢在一重大问题上,处理是否得当,至今仍然受到颇多争议。这就是甲午之战北洋水师的失败,被很多论者认为是因为他在担任户部尚书期间曾长期克扣甚至拒绝给李鸿章拨款而导致的。并且认为,这种关系又来自于翁同龢和李鸿章的“公报私仇”。一时间,在晚清政坛,当时就有攻击他们二人关系的流言蜚语。比如,“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李鸿章生于合肥,官至大学士;翁氏则生于常熟,时任户部尚书)的讽刺对联。
@李鸿章不能推卸的责任
翁同龢身为户部尚书,经费支出需要为全盘考虑,这也是事实。奏请停止购船械是1887年,为了堵住黄河郑州段决口,而改《海防事例》为《郑工事例》。当时,曾规定各省嗣后两年内暂停向外国购买船舰。工程结束后,鉴于总理海军衙门和李鸿章并未及时提出购买新式船舰,所以户部也就没有拨款。及至甲午战争前和甲午战争中,翁同龢曾代表户部拨银650多万两支持总理海军衙门购买新式船舰。而李鸿章的淮军所存银钱800多万两,后来事实证明并没有用于甲午战争。
@翁同龢不应背黑锅
作为帝党主谋的翁同龢和作为后党核心的李鸿章,在政见上确实不合,而且在另一种划分中,翁氏是作为与洋务派对着干的清流党出现的。但是,把翁李二人的政见不同,归结为私人恩怨,则是把民族大义庸俗化的一派意见。而把军费问题当成战败的理由,并进而把罪责推至翁同龢身上,则是转移视线的片面见解。
@状元之腹
翁同龢和李鸿章在私人恩怨上,的确存在一段故事。但是,晚清政坛互相的攻击或者参劾并没有现在想象的那么严重,甚至到了睚眦必报的地步。只要是按照大清律例,查有实据,自己的亲属被人搞下了台,甚至砍了头,这是经常发生的官场恩怨。如果没有证据证明,仅仅是推测翁同龢因为其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