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志于道
作为两朝帝师,翁同龢期望通过自己与皇帝的私交,推动其理想的实现。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可是,这个皇帝,从小就胆小怯懦。这是翁师傅自己教出来的弟子,居然他也会认识不足。时人谓光绪帝“性情急躁,喜怒无常,雷霆雨露,均无一定”。此人是注定办不成大事的。不过,光绪帝曾经非常看重翁同龢。1898年5月末,当时的首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病重,慈禧携光绪帝去恭王府探视。光绪帝与恭亲王单独交谈时,谈到了即将实施的新政。恭亲王问及主持新政的人选,光绪帝答是翁同龢。
@典试陕西
咸丰八年(1858)六月,正在参加庶吉士学习的翁同街被咸丰皇帝破格任命为副考官,奉命典试陕西,正考官则是翁同龢的好友潘祖荫。这对翁同龢来说,是一种殊荣。可并没有引起他多大的热情,因不久前他的爱妻汤孟淑不幸病逝,此时的翁同龢仍沉浸在悲痛之中。但圣命不可违,且按规定考官必须准时到达考点,容不得半点推延。
@挥毫泼墨
八月底,陕西典试结束,即将回任的考官们欣赏翁同龢的书法,纷纷请他题字留念。此时虽翁同龢病体尚未痊愈,但他不负众望,挥毫泼墨,来者不拒,一写就是几日,致使病情加重,经多方调养,直到九月底方能下床走步。正值此时,一道圣旨飞传西安,翁同龢被任命为陕西学政,视察陕西全省各府、县考试童生及生员事宜。
@屡次充任考官
十月初,翁同龢带病上任,足迹遍布800里川,经过两个多月的劳累,至咸丰八年(1858)十二月视学完毕。鉴于病魔缠身,他便上书奏请开缺。咸丰九年(1859)一月,皇上恩准翁同龢开缺,返京调养。二月,翁同龢从陕西起程回京。三月底,回到了北京。回京后的第三年,同治元年(1862)翁同龢被任命为乡试正考官,典试山西。这以后,他曾多次涉及文衡,屡次充任考官,所以门生故旧遍布朝野,为清王朝选拔了大批人才。
@书法名世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翁同龢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清徐珂《清稗类钞》谓:“叔平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翁方纲)、南园(钱沣)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刘墉)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光绪戊戌以后,静居禅悦,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清杨守敬《学书迩言》对这位雄视晚清书坛的巨擘称许:“松禅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
@藏书颇丰
翁同龢在京为官四十多年,平生喜藏书,居官朝中时常去琉璃厂访书,陆续购进许多好书。其中有乾隆进士、嘉庆帝师彭元瑞的知圣道斋藏书,怡亲王死后流散出府的乐善堂旧藏,其中不乏极其珍贵的海内孤本。所藏南宋《松桂堂帖》,为明末睢阳袁枢(袁可立子)、袁赋谌父子家藏精品,得以流传至今。清朝末年,时值战乱,公私藏书多有散出,现存翁氏藏书的主要部分,都为此时购入。
@伤心到盖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5日),翁同龢被慈禧撵出北京城。回到家乡常熟,开始了他半隐居的庐墓生活。在困寓虞山、落魄忧伤的日子里,他的不少门生故旧“分俸见赠”。1904年7月4日,在风云变幻中饱经忧患的翁同龢,满怀抑郁和凄怆与世长辞了。在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短短四句话,道尽了这位松禅老人的宦海沉浮和无限忧伤。
@翁无恤典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翁同龢去世,消息传到北京,庆王请示丧葬典礼规格。被内政外交搞得焦头烂额的光绪帝竟至大怒,“历数翁误国之罪,首举甲午主战,次举割青岛。太后不语,庆王不敢再言,故翁无恤典。”直到1909年(宣统元年)又诏复原官,追谥文恭。
【微言点点】到了这个时候,帝国就像一位垂死的病人,心怀千万种不甘想要重新活过来,变法维新就成了这位病人的最后一搏,然后维新之药刚服到口中还没来得及下咽,就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强行拽了出来,帝国注定将要死去,在位长久、心怀大志、不甘沉沦却终是傀儡的光绪也注定再无出头之日,悲情的皇帝带着满腔遗恨走在了其无比眷念的帝国之前。
第一节清德宗光绪帝
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九位皇帝,年号光绪。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生于北京太平湖畔醇王藩邸槐荫斋,为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之第二子,母为孝钦显皇后之胞妹叶赫那拉氏。在位34年(1875-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崩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内,终年38岁。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的崇陵。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