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在太原使出浑身解数为李渊做起义以前的广告宣传工作,操作的过程中他忽略了一个问题,从思想上统一没有文化的农民士兵很好办,但政府官员就不同,在这个问题上刘文静想得过于简单了。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
因为他并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精英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政府部门当中。太原郡政府部门里并不全是李渊自己人,里面有隋炀帝安排监视李渊的人。
进行造反活动,刘文静等人看到的是希望,但从首都长安(陕西省西安市)空降到太原的官员却不是这样认为,他们的真正老板是隋炀帝,李渊如果造反成功,他们包**,三奶这些特权就没有了,说不定吃饭的家伙也保不住。这些人中以王威和高君雅为代表。王威和高君雅毕业于国子学(隋朝最高学府),是隋炀帝培养的嫡系。
刘元静在太原为李渊打广告的行为,在王威和高君雅眼中,这是叛乱前的信号。聪明的刘文静想了很多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就是没有想到这两个人。
左思右想,王威和高君雅决定将情况上报给隋炀帝。计算一下往来的路程,两人感觉时间太紧,为了自己以后的发展,他俩一致认为这件事不能等,两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最后决定先斩后奏。
做出这样的决定,两人有些犹豫,毕竟自己是在李渊的地盘上,强龙难压地头蛇。但如果不上报隋炀帝,李渊如果真的造反,他俩隋炀帝的嫡系的身份注定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所以现在必须先下手干掉李渊,这样才是保持自己利益稳定最好的办法。
但王威高君雅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谍战工作并不只是隋炀帝的专利,李渊也会些。
刘文静没有想到他们俩,李渊想到了,李渊安排在他们身边的眼线早已将情况告诉了李渊。刘文静坚守的球门有漏洞,李渊这个教练补了上去,王威和高君雅很快被李渊找借口抓了起来。
处理政治对手,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扣一顶贪污受贿的帽子最为合适,这叫死得其所,在百姓心中于情于理都是活该。而且还能提高处理人在百姓中的威望。战争时期,安排通敌的罪名最为合适,“杀鸡儆猴”的效果可以教育部下,让大家保持团结一致。
处理完高君雅王威两人地事,刘文静该干什么,仍干什么。
做舆论宣传工作,刘文静很有天赋,在太原为李渊打造的广告,刘文静做得很有水平。
第一步,他联合起一拨生活在太原的文人,为李渊摇旗呐喊,这样做可以从中发现太原市哪些同行不听话。
如果要让不听话的文人闭嘴,是一件很难的事,李渊亲自动手会给人留下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恶劣印象。而让刘文静带着同行去教育就不同,这是以物克物。
封建文人多以君子自诩,“君子动口不动手”。当一张口面对数十张或数百张口时,自然而然,不听话的文人就会主动闭嘴。在这个问题上,李渊处理很有水平。
文人相轻,自古皆然。
第二步,做好了文人的工作,下面普通老百姓和士兵的工作就好做多了,将口号喊上一万遍,不是真理也成了真理。
刘文静在前面已经是隋朝最佳幕僚兼形象代言人,为李渊在太原的舆论宣传,应该还要赠与他最佳文化宣传奖,如果没有他的工作,后面进行的事就没有那么简单。
忠义这块招牌扛在肩上,突然有一天让李渊放下来,多多少少让他有些接受不了,李渊是聪明人,知道自己一定要做做样子。
刘文静等人多次在公共场合表示让他起兵造反,但李渊多次推脱……
李渊这样做其实是虚伪的表现,是故意表演给太原郡的老百姓看的。
但李渊这样做也有难言之隐,李渊不得不承认文化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即使迫于无奈,在隋朝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还是必须得装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样,只有这样,周围抵制的声音才能小一些。
做为“太原郡起义”总导演,刘文静对这场戏产生的社会效果很满意,经过这一番精心打造,太原郡老百姓心中从此认为:李渊带领我们起义不是背叛,是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好。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唯一证明的就是老百姓最好糊弄。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公元617年的5月,李渊做好了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就等着起兵的机会,但令他没有想到的一件事发生了。
公元617年5月17日,东突厥的部队突然打了过来。东突厥在马邑郡(山西省朔州市)取得胜利后,为了扩大战果,派兵进攻李渊镇守的太原郡(陕西省西安市)。
东突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们一直等着李渊镇压农民起义消耗实力,当李渊与起义农民军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自己出来收取成果。
以前东突厥看见邻居李渊日子红火,多少有点眼红。现在汉人在家中内讧,东突厥阴险的认识到这给自己浑水摸鱼创造条件。
但这也令李渊认识到了东突厥的阴险,对于他们的企图,李渊心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