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李渊发动“倒广”运动以来,得到了不小的收获,至少,他现在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能够建设自己的根据地,不用像土匪一样四处乱窜。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
根基稳定下来以后,和东突厥(瀚海沙漠郡)结成友好邻邦成了李渊现在最重要的事。而另一边的东突厥人也在心里盘算着,接下来该怎样押注。
他们很清楚,这次跟定的筹码,放在李渊这里只赢不赔,李渊胜利,到时可以收取利息,李渊失败,可以顺手牵羊。这样的买卖无论如何都可以赚钱。突厥人认真的斟酌了一番,认为可以和李渊交个朋友。为了表示诚意,突厥决定以卖马的方式,勾兑自己和李渊的感情。
公元617年6月18日,李渊召见东突厥来使康鞘利等人,接受始毕可汗(东突厥十一任大可汗)阿史那叱吉的赐书。作为回赠的礼物,突厥思量许久,决定送战马给李渊,表示对他的支持。
礼尚往来,李渊回赠给突厥人很多金银珠宝,但在战马这个问题上,李渊犹豫了,战马他只要了一半,其他的全退了回去在战马的问题上,突厥人小看了李渊。
李渊虽然表面上对东突厥恭恭敬敬,小心伺候,但内心里,却时刻提防着对方。和突厥打交道,李渊只是想暂时稳住他们,给自己对付隋炀帝腾出时间。在李渊眼中,突厥人目前还不是自己的主要敌人,隋炀帝才是自己真正的目标。李渊心里十分清楚东突厥此行的目的,他更知道突厥人和他交往的目的。
突厥人是想放长线钓大鱼,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不会轻易的送上这么多的战马,李渊知道,赔本的生意没人想做。但在送走突厥人半月后的一天,李渊发觉自己有些失算了。
如今天下大乱,各地军阀都趁着这个机会四处扩张地盘,壮大自己的实力。如果东突厥被他们收买,两个强大的敌人联合在一起,以后的事情就很不好处理。
这时的李渊认识到自己很糊涂。
公元617年6月末。东突厥使节康鞘利往北而回。李渊派刘文静前往东突厥汗国,请求东突厥派兵联合行动。
李渊吩咐刘文静一定要想尽办法将东突厥暂时稳住,不能让突厥人和其他军阀勾结在一起,这样自己的赢面会更大一些。突厥的骑兵还可以用他们壮大自己的声势。
在隋末的各支义军中,与别的军阀不同,李渊在征伐过程中,很会做人,每到一处,李渊非常善于笼络当地人,在这些人中,李渊特别看中知识份子。
人与人之间相处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别人需要什么,你就给什么,这样做叫做互利共赢,别人也乐意为你服务。
中国人,李渊对他们有很深入的了解。
农民安于现状,只要有吃有喝就行,如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就谢天谢地!所以每到一处,李渊便开仓放粮,没饭吃的农民立刻平静下来,有吃的他们就不会嚷嚷着起义。他们头脑中的理性这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古代中国社会终究是农民这些小股力量占多数,李渊知道应该怎样去收买他们。
但有一类人,处理他们的问题李渊显得十分小心,就是当地的读书人,对于这些人,李渊对他们的态度,心里很多时候是又爱又怕。成功时他们推你上台,失败了他们拉你垫背。
控制“知识份子”,李渊将它看做是必须而且获益极大的事,将他们控制在自己手中,就好比订做了一台高频率的宣传机器。读书人的嘴,他们手中的笔,舆论的作用很快便能发挥出来。
“知识分子”能够左右舆论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评价。能否安定这些农民,首先要控制这些读书人。更重要的,李渊明白自己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人。
怎样处理自己和“知识份子”的关系,李渊想了很多办法。用三斗米收买的办法并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即使成功,到来的人多是逢迎之徒,当自己面临困难时,很可能离你而去。
后来,李渊想到了招考进士的科举考试,这样的办法能够得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当读书人取得了他们认同的社会地位后,作为回报,他们会尽心尽力地为现在停留在自己手上的利益卖命,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
李渊通过这样地手段不但网罗了人才为自己服务,还能保持当地社会的稳定。想到这些,李渊不由得笑了。
做出这样的决定,李渊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在他几十年的政治生活经验中,他认识到:如果社会是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那么掌握知识文化的读书人便是里面的发动机,离开他们,无外乎一种情况,机器停止运转,带来数不尽的损失。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