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清代大才子袁枚,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即将奔赴外地任职县令,走之前,他特意拜访了自己的老师。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
袁枚的老师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学者,在书房,老师问道:“你去外面做官,准备好了吗?”
袁枚说:“准备好了。”
老师问:“准备了什么。”
袁枚道:“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便送。”
老师听后很不高兴,在他看来,自己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是与自己的道德操守相背离的。看见老师很生气,接下来,袁枚列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听后,略微点头表示赞同……
离开老师家门时,袁枚笑着对老师说道:“老师您就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所以我这顶帽子绝对送不出去。”
老师听后非常高兴,看见老师的反应,袁枚心里感觉非常踏实。
踏出老师家门,周围人问他请教的结果,袁枚高兴的说:“我的帽子只剩99顶了。”
周围人并不理解袁枚所说,但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踏出老师家门时说的话,其实就送了一顶高帽.袁枚夸奖老师很有技巧,事后如果不仔细思考,老师绝对发现不了。
当面对表扬的时候,更多的人从心里愿意接受别人送来的高帽。
在处理送高帽这类问题上,李渊应该算是行家,在与李密周旋的时候,他送高帽的水平并不比后世地袁枚逊色。
隋朝末年,起义接连不断,这给一些怀才不遇的人创造了机会。
李密,其父李宽,隋朝时期,因战功卓著,被隋朝封为上国柱(国家一级战斗英雄))。公元613年,隋炀帝举全国之力远征高句丽(朝鲜),礼部尚书(国务院内政部长)杨玄感利用国内矛盾,举兵叛乱。李密因其过人的学识做了杨玄感的智囊。
杨玄感叛乱失败,李密被隋朝通缉,无路可去,占据瓦岗(河南省滑县)的叛军首领翟让爱其才能收留了李密。当时李密正把守成嗥(河北省荥阳市西北汲水镇)。李渊在太原起义,隋炀帝得知后,命令自己远在洛阳(陕西省洛阳市)的弟弟越王杨侗发兵征讨。越王杨侗的军队如果能够得到牵制,便会停止前进,李渊就可以集中全力收复关中(陕西省中部)。面对前来追缴自己的隋朝大军,李渊感到压力很大,但在他烦恼之时,他想到了一李密。
李渊将李密仔细的品味一番,突然间他发现了什么,之后他笑了。
在李渊看来,骄傲的人心里永远只有自己,对于别人,更多的是一种鄙视,李密就是这样的人,如果用送高帽的方法,李渊知道一定能够收买对方。
戴高帽这个名词虽然是清代袁枚的发明,但首先使用这顶帽子的人并不是他,很多人都在使用,只是人们轻易之间不易发觉。
为了将李密拉进自己的队伍,李渊费尽心机。李渊在写给李密的信中极力吹捧对方,将李密与古时的尧舜孔孟之辈相比,称他为“千古英豪”·······。
人性中的虚荣永远是自己的敌人,李密看见李渊抬举自己,不免自恋起来。
从他懂事起,他就一直认为,自己长大后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今天,这个理想终于实现了。
但是他并没想到自己正在被李渊欺骗。此时在他占领的城下,正有一支攻打李渊的军队向他开来。
李密把守成嗥(河北省荥阳市西北汲水镇),如果能利用李密够牵制东都(洛阳)清剿的军队,李渊便可以专心西征关中(陕西省中部)。到达关中平定下来,据守险要,占城自保。等到李密和隋朝清剿的军队,鹬蚌相争,元气大伤之时,李渊便可以渔翁得利。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