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河南省洛阳市)的变动让李密大失所望,元洪都的死让李密不得不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当初归顺洛阳,本想落个好名声。如今洛阳内讧,朝廷干戈四起,李密觉得没有必要继续呆下去。
李密没有辞职,在温县(河南省温县)整理好队伍带着人马来到了金墉(洛阳城西北),他准备在这里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现在离开了洛阳,现在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刚来到金墉(洛阳城西北)的李密时常受到当地人的欺负。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李密打了败仗,总是强忍着心里的怒火,暂时忍住。想不开时,李密就回想曾经的光辉岁月,在往事的回忆中,李密的心灵找到了一点成就感。
离开东都洛阳,是李密再三思量后做出的决定。李密的高瞻远瞩,随着事情后面的发展,证明了李密的离开十分正确。
李密走后不久,洛阳城的军队因为军粮分配的问题开始内讧,种种迹象表明,洛阳城里的政治环境开始恶化。离开洛阳,李密的选择很明智。
李密有时也很烦恼。因为没有政府颁发的许可证,他现在的身份还是和原来一样,暴发户外加土匪头子。不管他怎么做,在周围人的眼中,他永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更重要是他不能得到周围民众的信任。
相比之下,李渊就很有头脑,起兵一直打到西京长安,落得一个拥护政府的好名声。“又当**又立牌坊”让李渊有理由四处偕油,捡不少便宜,“又当**又立牌坊”。看见李渊的成功,李密有些嫉妒。
现在的金墉四处都弥漫着对李密不满的气息,李密很清楚自己的处境。
身份在这时显的很重要,李密深切的感受到文化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为了改变自己在当地居民心中的印象,李密准备将自己好好的打造一番。
金墉老百姓的日子贫苦,原因多方面,但主要还是因为当地政府的重压。
李密梳理到问题的结症,抓住政府腐败的问题做起了文章。
贪污腐败历来是消灭政治对手最好的方法。一来师出有名,二来还可以顺便教育一下干部队伍,进行“反腐倡廉。”第三还能提升打击者的民众威望。
李密决定开始按照计划一步一步执行。
7月中旬攻打金墉(洛阳城西北),李密首先选择进攻政府的重要屯粮基地当地的洛口(河南省巩县)。之所以选择金墉县,因为它是政府重要屯粮基地。有了粮食做基础,后面的事情便很好办。
李密开始了笼络人心的计划。
李密打开洛口仓,散发粮食,当地农民不需要任何证明,便可以随意搬走粮食。
饿肚的农民对李密颇为好感,李密在当地的威望立刻提升。
农民肚子饱后,李密开始在金墉城里进行思想整风。李密要将自己曾经的土匪招牌换掉,以前洛阳不肯给自己政府军招牌,现在有了机会,李密决定自己亲手造。
吃饱饭的农民三三两两的座在地上,上面的人讲什么他们听不懂,他们只知道开完了会,有人会发粮,自己在背着粮食回家做饭。
如果明天还来,他们一定会背上自己的米袋。
当初,金墉通判(县长)为了完成隋朝政府的征粮计划,残酷**当地农民,这等“贪官“,给李密在金墉的驻扎提供了绝好的借口。
对于比自己弱的人,农民鄙视。对于比自己弱的人,他们嫉妒。贪官介于这两者之间,杀贪官是老百姓最愿意看见的事。
李密杀掉通判的举动打动了这里的乡民,他们认为李密是个好人。
得到民众的支持,李密在金墉(洛阳城西北)暂时安定了下来。
公元618年7月,王世充消灭元洪都后,一直寻找着李密,他想消灭李密。因为后来军粮引发的军队内讧,王世充剿灭李密的计划暂时放了下来。
王世充对李密的关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当王世充得知李密驻扎在金墉的消息后,异常兴奋。高兴之余,王世充紧握的拳头,一下子松开了。
王世是一个善于调节自己情绪的人。
这一次思想的变化有很重要的原因。
洛阳城现在粮食不济,李密那里却有。所以他不得不将紧握的拳头松开。
洛阳没有大米,王世充不得不四处寻找解决的办法。大米的存在,关系到着自己地位的稳定。李密的存在,却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
欺骗的手段可以用。但王世充知道人的肚子是谎言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能得到粮食,他现在拥有的一切就可能化为泡影。
李密占领的金墉县有隋朝最大的粮仓,洛口仓。为了生存,王世充主动找到了李密要求和好。(现在看来,政治家是最善变的东西)
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李密的反应却很意外,李密愉快的打赢了王世充的请求。
李密这样的回答,让王世充倍感意外,在这之前王世充已经做好了各种失败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