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长安的李密感觉一身轻松,现在的他再也不用夹着尾巴做人了,在外面过惯了“游牧生活”,突然从圈养的环境里挣脱出来,李密的队伍显得很有活力。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
公元618年12月,李密带领队伍来到了华州(陕西省华县)。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让李密这个自认为干大事的人有些疲惫,想当初自己大小也是个人物,现在为了生活不得不四处奔波,李密警告自己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
华州(陕西省华县)只是李密暂时停留的一个站台,不可能将脚步停留在这里,一定要走得越远越好,走到一个李渊看不见他们的地方,到那时,足以证明李密已经成功了一半。
从李渊那里出来,带出了一部分人,这些人都是李密精挑细选出来的。在他眼中,这些人力资源已经足够做他的启动资金了。“宁做穷老板,不做富马仔。”这是李密信奉的一句座右铭,有自己的事业是李密的追求。
在李密走后的日子,李氏集团突然热烈地议论起李密来,动机各有不同,但在所有的议论话题中,谈论最多地则是李密的过去。
李密以前是个背叛老板的人,领着这么多人的队伍,万一反了怎么办。在议论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害怕李密成功,抢了自己的功劳。
群众舆论有时具有伟大的力量,当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一个人的坏话,李氏集团的高层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李密到底是怎样的人。
后来开会的的结果一致认为,有大量的证据证明李密会叛逃,应该先下手为强,抢先打击李密。如果任由李密自由发展,以前的投资便付之东流了。
面对众人对李密的质疑,李渊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紧张,在答应李密出差的时候,李渊对这些情况就已经有所预料。李渊不怕李密的背叛,对李密自己的结果,李渊已经说了出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李渊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管理李密,但舆论的压力,让他不得不有所表示,他现在必须堵住员工的嘴。毕竟,李氏集团是他的大本营,和群众打成一片才可以收买人心,才能增加自己的亲民指数。
在李渊内心深处,对于李密,他并没有报以很大的希望,李密的为人他很了解,说不定他真会背叛自己。思来想去,李渊为了以防万一,还是下了一道命令,让李密的军队暂时原地不动,李密一人先回长安,听候派遣。
驻扎在华州(陕西省华县)的李密收到李渊的命令没有声张,将公文暗自藏起来,递交给自己最亲信的几个人看。
下达李密回京的命令,李渊是想考验李密是否真心为自己卖命,李密如果回长安,就证明李密不会造反,顺便还可以堵住众人的悠悠之口。李密如果不回,则证明李密一定会造反。
李密对身边的几个谋士道:“你们怎么看?”
亲信王伯当回答道:“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一同出来的贾闰甫却不同,他道:“我看李渊是想考验我们,如果不回长安,我们就会被别人视为反叛,我建议还是回去的好。”
李密听后有些不高兴,当初争取这个出差机会,就是想脱离李渊,自立门户。现在回去,当初一切的努力也就白费了,李密生气的道:“把我看成一个端菜的,李渊太小瞧人了,不能回去。”
贾闰甫听后,站起身慢慢的道:“这就是李总的不对了,你曾经杀了()让,后来兵败没有去处不得已归顺了李渊,现在如果背叛他,别人就会指责我们不讲信用,到那时我们地处境就很艰难,另外一个问题很重要,王世充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我们的追击。”
李密听后勃然大怒,贾闰甫说的一番话在他看来是怕死的表现,李密指着贾闰甫的鼻子骂道:“大丈夫横竖是死,与其在李渊那小子面前窝囊而死,还不如来个痛快的。”
李密停下,来回走了几步,继续道:“他奶奶的,你们没把李渊看透,这老家伙我是看透了,回去死路一条,不会去还有得一拼,我只要一进长安,李渊就不会让我活着出来。”
李密说这话时,带着满腔的怒气,但这是他的心里话,对李渊的猜测是李密自己经验的总结,兔死狗烹,李密自从踏进李渊家大门时,就认识到自己终究与李渊不是一路人。
在他看来,与其低三下四的做个掌饭的接待办主任,他更愿意用生命的筹码赌一把,哪怕自己注定会输也无所谓。
远在长安的李渊如果知道李密这样想,一定会感到很寒心,在他观察李密的过程中,李密这种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性格,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料想。没有想到,安排一个接待办主任的职务,竟然会伤了这样一个年轻俊才的心。在他看来李密是心胸狭窄,但他忽略了这样一种人,当对方追求的是一种人生高度和思想境界时,你就很难用一种常人的**来看待这类人。
贾闰甫当初选择跟随李密一同出征,并不知道李密的打算,现在种种情况已经证明,李密不会回长安了,从中也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