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南人(河北省故城县)窦建德,年轻时行侠仗义,胆量过人,因此得到乡里人的拥护,隋炀帝远征高丽(朝鲜),为补充兵源,窦建德征兵当上小队长。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611年因为同乡孙安祖被县令鞭打,窦建德仗义相助,被逼无奈举兵造反。619年窦建德起义,为了充实自己的力量,对于来降者,窦建德采取的是来者必用的办法,所以部属中充斥了众多的投机政客,但其中也不乏像王伏宝这样智勇双全的优秀人才。
投机政客的想法却和王伏宝不一样,他们想的是怎样过花天酒地的好日子,王伏宝想的是每天怎样四处征战,扩大地盘。由于看待事情的立场不同,这些人对王伏宝的行为多少有些不满。另外一个原因,王伏宝抢了他们地的风头,拔份儿的事情做得太多,王伏宝想不遭人恨也难。
王伏宝没有意识到,自己现在是“鹤立鸡群”,如果没有明智的老板做后台,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同僚眼中便会成为扎人眼的出头鸟,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
王伏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窦老板,王伏宝是一片忠心,他一直认为老板很理解他,对于身边谋士的提醒,从没放在心上。
王伏宝胜仗打多了,没有战功的将领们便会感到有压力,这些人虽然在战场上没有本事折腾,但在官场上偷袭同僚的本领还是有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王伏宝终于被同僚们算计倒了。
土匪出身的窦建德,对任何人都抱有一种本能的怀疑,时常担心手下谋反。
620年8月。共州县令唐纲杀死刺史,献出州城,投降唐王朝。
如今李世民围困洛阳,自己地部下不时投降李世民,让窦建德每天寝食难安。这更加重了窦建德的多疑。
老板的焦虑被员工看在眼中,不满王伏宝的将领们抓住这个机会,来了一个集体上访,诬陷王伏宝谋反,这一次,王伏宝真的被同僚算计了。
王伏宝谋反,窦建德开始并不相信,王伏宝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知根知底,谋反这样的事不像王伏宝的一惯作为。
一个人说王伏宝的坏话并不能让窦建德怀疑,一群人的力量就不同了,王伏宝谋反的事情在众多将领口中说的有板有眼,窦建德不得不认真考虑,此时多疑的心态此时又助长了自己错误的判断,窦建德相信了将领们的话。
王伏宝很快被抓进监狱,后来被窦建德下令处死。临死的时候,王伏宝还在努力思考自己这样的下场到底是因为什么。
王伏宝被判死刑,最高兴的人莫过于整死他的同僚们,除去了王伏宝,军中便再也没有人和自己争功,这些将领们花天酒地的生活便能继续保持下去。
窦建德杀掉王伏宝后有一点后悔,几次派兵打仗,在军中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但这时后悔已经晚了,窦建德杀死王伏宝,等于将自己最有力的一个拳头亲手砍掉了。
王伏宝的死讯传到李世民这里,李世民长叹一声,心里默念道:“真是可惜,窦建德怎么会干这样的事。”在痛惜之余,李世民从这件事中悟到了一个信息,窦建德家中在内讧,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李世民看到了这一点,自然不会放过。
当千里马落到不识货的马夫手中,结局往往是很惨的,李世民在这一点上,得到了父亲的教诲,学到了不少经验。在投降自己的人中,李世民心里很清楚,哪些人是来玩的,哪些人是能干事的。在这一点上,
窦建德逊色得多,在他眼中,任何人都是好人,也可能都是坏人,李渊父子就不同,他们认准的好人坏人,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与窦建德相比,在用人手段上,李渊父子要高明很多。他们知道做好人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做坏人一定要隐秘在黑暗之中,让人不易发觉,要让人感觉有道义。而人们常说的道义就是能暴晒于阳光下的东西,例如友谊、亲情、爱情等等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如果将手段隐藏在道义中,别人是很难发觉的。
第三节高手中的高手
前段时间窦建德派兵援助王世充,李世民装傻充愣,害怕自己一有行动会惹恼了窦建德,一直没有反应。窦建德在家清理队伍,李世民知道后,认为这是攻打洛阳的绝好机会。
王世充的洛阳城被李世民围得铁桶一般,洛阳城现在成了一座孤城。围城之中,直接遭殃的是城里的平民百姓,没有粮食吃的平民百姓生活难以为继。
洛阳城里的王公贵族靠着平日的压榨,仍然继续保持着自己的温饱,平民百姓吃完草根树叶后,便将泥土倒进水中,捞起漂浮在水面上的细泥,拿回家掺和米屑做成饼,用来充饥。
王世充为了维持统治,仍然坚持不懈地对洛阳的民众做着宣传工作,虽然周围的人接连有人因为饥饿而死去,但洛阳城的百姓也没有动乱的迹象。
在封建军阀的争斗中,平民百姓永远是做炮灰的对象,当权者争权夺利,往往是以牺牲这些人为代价的。这些,洛阳城中的百姓却永远不会懂,因为他们没有知识文化,因为无知的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