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窦建德被杀,王世充知道,自己活着的日子也不长了,这时的他突然想起了李世民进入洛阳时对自己的承诺。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
在太庙,对于王世充的辩解,李渊并没有反驳,相反,他显得很大度,不但饶了王世充一命,还将他发配边疆。这样的结果,王世充暗自高兴,自己从此自由了。
但王世充没有想到,李渊心里并没有真正的想放过他,李渊迫于保护李世民的名誉,才答应放他一马。
李渊做人的高明之处,是他深刻地明白潜规则,活了这么多年,李渊对潜规则总结的很深刻。他知道,王世充是一定要死的,但绝不是自己把他杀死,怎样做,李渊已经想好了。
回到寝宫,李渊便将王世充发配巴蜀(四川省)的事情告诉了王世充的仇敌,独孤机的儿子独孤修德。
公元()洛阳内讧,王世充亲手杀死了独孤机,之后抱着斩草除根的心态清理独孤机的亲朋好友,李渊出于长远考虑,收留了逃命到长安(陕西省西安市)的独孤修德,李渊认为,总有一天自己会用上他。
现在正到时候,李渊当初的决定并没有错,对政敌一向斩草除根的王世充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竟会死在仇人儿子的手上,历史很多时候在开玩笑,而且是致命的玩笑。
独孤修德面对杀父仇人,当然不会放过报仇的机会,公元621年7月中旬,独孤修德来到王世充的住处,假传李渊的命令让王世充前来相见。
王世充不知是诈,以为好事来临,急忙走出来,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便被独孤修德一刀刺死了。
面对王世充的尸体,独孤修德想起了自己当年被王世充追杀的情节。当年洛阳内讧,王世充面对政敌,信奉一句格言:斩草除根。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当年遗漏的这条根,今天要了自己的命。
见利用独孤修德杀死王世充的目的已经达到,李渊下令罢免了独孤修德的官职。这样做,李渊是想告诉天下不明真相的人,王世充不是我杀的。李渊借独孤修德之手杀死王世充,而自己却没有留下任何的道德污点。
从王世充的事情上,李渊也总结出了另外一个道理:清理政治对手一定要斩草除根,为了防备万一,李渊暗自下令,将王世充所有的亲人一律处死。灭了王世充满门,李渊才感到安心。自己当初如果没有收留独孤修德,王世充今天至少可以保住一条命。
在洛阳,王世充与李世民有不会秋后算账的约定,李渊无论如何不能在长安亲手杀死王世充,他知道,自己绝不能背上那张无信无义的骂名。
窦建德是被李世民战败投降,王世充则是劝降,两者在李渊心中的地位不一样。窦建德的死能起到振奋军心的作用,王世充的死处理不好则会让自己背上背信弃义的骂名。
王世充死了,做得很漂亮。但杀掉窦建德这件事李渊事后想起有一点后悔,因为做这件事的时候,手段没有王世充那么隐秘。窦建德的死,李渊感觉有点遗憾,自己辛辛苦苦打造起来的“厚道”招牌,在这件事上砸了。
李渊的担心并不是没有原由,杀死窦建德,他很快意识到了自己决定的失误,如果再等上一段时间,处理窦建德带来的后遗症要好治很多。
只要暂时稳住窦建德,让他的部下归顺自己,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再清洗窦建德的部下便容易了得多。
现在着急杀掉了窦建德,让窦建德没有归顺的部下,永远打消了与自己和谈的念头,他们会认为,反正是一死,还不如拼命一搏,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窦建德的事情,李渊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窦建德的部下并没有全部清楚掉,这迟早是祸害,李渊想来想去,决定先下手为强,在他们还没有力量反扑的时候,将祸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实现自己的这个目的,李渊这时想到了招降窦建德的部下。
当招降的命令传到窦建德昔日部下的耳中,情况正如李渊想象的一般,他们并不上当。相反,对于李渊心里的打算,这些人很清楚,面对李渊抛出的诱饵,这些人选择了逃离。
()范愿,最早意识到李渊的招降是个陷阱,与其他将领不同,当大家选择逃跑时,范愿选择了起兵反抗。
范愿认为与其窝囊而死,还不如和李渊父子硬拼一场,想当初李渊也是被逼无奈才造反起义的,只要自己努力,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范愿在决定对抗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凭着自己现在的实力,抗衡李渊,只能吃亏。是否起兵对抗李渊,范愿拿不定主意。
因为力量力量相差的原因,范愿起兵反抗的想法不得不暂时搁置了下来,后来听说王世充的部下段达等人被被李渊在长安城中处死,范愿造反的念头又冒了出来。
处死王世充的手下,做这个决定时,李渊想了很久。以前害怕他们生乱,李渊并没有这样干,但经过仔细思考,李渊终于痛下决心,斩草除根,将危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拿下王世充和窦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