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洛阳的时候,李世民听从了父亲的安排,这是因为父亲的决定很正确。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现在不同,如果执行父亲的安排,李世民认为自己是在兔死狗烹,这样一来下属一定瞧不起自己,会让自己的人上下离心。
这次决堤放水,李世民一人将所有责任承担了下来,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团队的团结。
但李世民这样的做法却换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下属从此对他死心塌地。当大家知道李渊的决定后,不由得敬佩李世民的为人。
如今兵荒马乱,李世民手下许多人都是抱着打工的心态替他干事,随时有可能解除雇佣关系,他们一直将自己作为一名打工仔看待,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决堤放水这件事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这件事证明李世民是一个有良心的老板,跟着他干没有错。
在对待决堤责任人的问题上,李世民没有按照父亲的意志去办理,这让李渊知道后很气愤。
之所以让李世民找个替罪羊,李渊是不想让儿子因为这件事情而给后人留下批评的把柄,政治上类似的事情通常都是真相不白,李渊这样决定也是出于一番苦心。
既然李世民不肯听从李渊的安排,李渊也只好作罢,前线的情形现在还不能离开李世民,李渊对此事再也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他相信儿子这样做一定有自己的苦衷。
李世民在前线的表现让父亲很满意,战败刘黑闼取得的巨大胜利,对李世民的喜爱之情,李渊自然发自于心,喜露于颜。但他并没有意识到另一个人的变化,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
在为李世民的胜利高兴之余,李建成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股压力,虽然这股压力的产生是因为自己的一厢情愿,但他看到,在父亲高兴的脸庞下,自己就像一个学习不及格的学生,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学校老师的训斥。
看到李世民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李建成的家庭老师魏徵觉得有必要指点一下自己的学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他担心李建成会失去李渊的宠爱,历史的教训已经证明,太子一旦被废便没有了存活的希望,新任君主为了保证自己地位的稳定,一定不会放过前朝的太子。
在李建成心中,统兵打仗并不是自己的理想,他羡慕长安城中歌舞生平的生活,对于战争,李建成心中很多时候非常反感。
这一次魏徵很严肃的规劝了李建成,魏徵让他主动请战统领军队攻打刘黑闼,为此,魏徵为李建成做了如下分析:
其一,刘黑闼现在已成逃亡之势,兵众不满一万,物质缺乏,此刻带兵攻打,一定能够取胜。
其二,李建成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没有寸土之功,将来君临天下,恐怕不能服众。
其三,这次出征,李建成可以乘此机会掌握一支军队,将来如果发生不测,可以凭此军力保证自己的安全。
听完魏徵的分析,李建成觉得很有道理,在内心里,他很感激自己这位老师,因为在关键时刻,他给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指点。
于是李建成便向李渊提出了率军出征的请求,面对李建成的请求,李渊犹豫再三,最后答应了。
打仗的时候走马换将,李渊并不想这样干,因为他害怕影响前线的战局。李世民在前线的胜利,高兴之余,李渊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李世民功劳太多,是否也应该分出一点功劳给自己在长安城中的兄弟们。
李渊希望李世民几兄弟能够团结,当年太原起事,他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如今自己取代隋朝而代之,鉴于前朝的教训,李渊很担心自己的亲人之间也会出现自相残杀的事情。
做出让李建成取代李世民领军的决定,李渊是想从现在开始,便将事情的发展趋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调和内部的力量,保持各方利益的平衡,李渊此时显得小心翼翼。
历史的教训给了李渊很多启发,“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李渊对此理解很透:很多时候,内讧是直接导致王国力量衰减的主要原因,而外敌入侵往往就选择此时,给予致命的一击。
李渊心里叹道:“现在李世民也该将自己的功劳分些出来了,委屈他也在所难免。”
洺州一战,刘黑闼被李世民打得落花流水,公元622年6月,刘黑闼带领余众狼狈的逃向了灰东突厥(瀚海沙漠郡)。
面刘黑闼对借兵的乞求,突厥认真思考一番后,答应了他的请求,突厥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为了达到自己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目的。突厥借给刘黑闼军队,让他回到中原再和李渊的军队大干一场,消耗双方的元气。
听完前线的汇报,李渊脸上露出一丝鄙夷的神色,当年太原起事,参谋刘文静便分析了突厥的问题,现在发生的一切证明了刘文静当初的判断。此时,李渊的心里压着熊熊怒火。
刘黑闼带着借来的军队很快发展了起来,原来的部众,这时纷纷前来投靠,没有多少日子,刘黑闼手下又积聚了可以和李渊抗衡的力量。
公元6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