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午,孙永承正在都察院公房里处理公务时,有太监过来传旨。建平帝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很多时日没有亲自处理朝廷事务,更别说单独给某个朝臣下旨了。于是,都察院里的御史们纷纷放下手中事务,侧着耳朵准备听听皇上降旨所为何意,脸上不自然地或露出嫉妒之色,或神情紧绷、拳头紧握。还有几个人躲在旁边窃窃私语,时不时朝宣旨的地方打量着,不知在谋划着什么。
太监扯着公鸭子般的嗓子喝道:“圣旨到!右佥都御史孙永承接旨。”
孙永承撩起官服的前襟跪倒在地答道:“微臣孙永承,恭请圣安!”
“圣躬安!右佥都御史履任期间奉公守法,品性高洁,实为人臣楷模……然公不识大体,强捕风捉影之事,意图离间天家,实不为人臣所为……今迁为扬州知府,即日启程赴任。望君今为国效力,实心为民。钦此!”
周围的御史原来是满脸艳羡,听到最后已经是转为惊讶,进而变为同情。都察院大小几十名御史,有一多半因为景王之事上奏皇上,要求下旨督促景王离京返回驻地。这还是皇上因为这件事降旨申斥并且贬谪官员。虽说右佥都御史与扬州知府同为四品大员,但是从京城到地方确确实实是一种贬谪。其中理由也比较奇怪,利用“捕风捉影之事”上奏不是御史的职责吗?否则风闻奏事又有什么用?
孙永承见到太监过来旨的时候已经知道是什么事了,或者说他在上奏之时已经预料到是这种结果。当然,这也正是他想要的,因为现在自己被贬得越惨,后面得到的补偿就会越深厚。他面无表情地沉声说道:“臣领旨谢恩!”接着站了起来,微微拱手对宣旨太监说道:“这位公公,麻烦你回禀时转告皇上:微臣为国一片赤诚之心,虽九死而无悔。望皇上以江山社稷为重,切勿顾念一己之私情。”
太监宣旨数十次,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微微有些发愣。反应过来后,他才阴阴地笑着说道:“咱家最佩服的就是孙大人这种硬骨头。放心吧,咱家一定把大人的话一字不漏的禀告皇上。嘿嘿嘿……希望到时候还能见到孙大人这幅模样。”说完太监一摆手,带着几个大汉力士回转。
旁观的众位御史禁不住摸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无论是赞同抑或反对,心里都暗暗佩服孙永承的骨气。他们不禁思忖:这孙永承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没想到还有这般骨气!当然,众人相互看了看,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喜意,毕竟走了一位右佥都御史,又可以空出来一个位置了,他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想到这里,御史们的心里不禁多了几分戒意,相互假笑着告辞各自回到公房开始揣摩皇上的想法。当御史虽然能让文武百官人人都怕,可也是个技术活,一不小心招惹了皇帝,那就只能远窜地方了。呐!刚才就出现了一个反例。
孙永承回到公房,简单收拾一下东西,把相关事务和左佥都御史交接好就回到了家中,准备第二日启程去扬州上任。
宣旨太监回到西苑向皇上禀告宣旨时候的情形。
待太监离开之后,建平帝微微叹了口气轻声说道:“看来朝中还是有如此明眼赤城之人,实在不可多得。”想到朝中种种乱象,他接着恨声说道:“相比之下,那些位居高官之人,明明知道情况还争权夺利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真是不为人子!殊为可恶!”于是他提笔把孙永承的名字写到了一扇小屏风之上。
叶南卿得知孙永承贬谪、刘明诚升迁的消息,已经是圣旨发出一个时辰之后了。他之所以这么在意这件事,是因为在这个关键时候,一件小事都可能引起很一连串的反应。据说这次皇上因为过于气愤,直接动用了中旨,绕过丞相也直接让太监传旨。一般官员可会能因为顾忌自己惹上媚上的坏名声而不愿意接受中旨升迁,但是他知道和自己同科的进士刘明诚绝对不会拒绝这个机会,因为对方太想升官了,也太想超过自己了。至于其中有什么猫腻,现在还看不出来,只能暂时搁置了。
姚鼐听到家丁禀报刘明诚即将回京赴任的消息,心里有些诧异。在很早之前,刘明诚因为不得夏国渊信任而投奔了他,他也只是在不引起别人注意的时候稍微提拔了一下。上次引出夏国渊和叶南卿的矛盾,他才指使刘明诚用借口拦下了夏国渊几天。虽然一直想调刘明诚入京就职,一方面算是补偿对方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是想将其引为臂助,但是迫于叶南卿的压力未能成事。现在竟然意外地实现了,真是意外之喜。当然,他也觉得这个升迁有些奇怪,不过想了想还是决定暂时放下心来。
第二天,正在衙门二堂处理公务刘明诚接到了圣旨。还没听完太监读完圣旨,他脸上已经浮现了狂喜之色。待太监宣旨完毕,他赶紧让亲信家丁送上五百两银票,努力压住笑意连声说道:“真是有劳公公了!给公公添麻烦了。不知道皇上是否还有其它的交代?”
宣旨太监摸了摸袖子里一叠银票,脸上笑得褶子都起来了,就像一朵菊花一般。此时他也不吝啬说几句喜庆话,“刘大人,皇上很看重你。这次进京,刘大人可要实心用事,不要辜负了皇上的赏识啊!”
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