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之战的失败,极大地震动了皇太极。
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损兵失地也不是什么非死不可的大罪。与明朝交战的那些岁月中,后金军也不是常胜将军,损兵折将比永平之战更多的不在少数,但这次真正使皇太极震惊的,其实是后金军中号令不一、诸王贝勒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做事,竟已经发展到了完全不顾百姓利益和国家社稷的地步!
皇太极的心腹之臣范文程,曾亲历永平之战的全过程,他在事后的报告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我们弃遵化,屠永平,两次深入而复返,别人一定会认为我们胸无大志,只知道贪图财帛女人,因此对咱们产生怀疑和猜忌。从这件事开始,恐怕很难再信任我们。如今一定要严申纪律,绝不可再侵犯百姓的利益。我们还要诏告天下,让他们知道这次的事情并非大汗所指示,并且把大汗的施政纲领告诉全天下,广纳贤才、礼遇降官,以收服民心……”
于是,在范文程的指点下,第二天,皇太极就召开了公审大会,开始研究怎样处理阿敏的屠城罪行了。
这一次,皇太极同两大贝勒入殿升座,主座位置从四个变为三个,皇太极终于开始居正中而坐,有了点国君的样子。
在这次公审中,群臣一致要求诛杀阿敏。他们给他定下了:背恩、专断异志、暴慢、私交外国、违法、违法异志、异志、怠慢、膺越、残伤、堕坏国是、离间、专患、失守无状等十六条罪状。
不过,虽然廷议阿敏死罪,皇太极还是不想赶尽杀绝,于是将他改判为幽禁,仅留庄六所、园二所、奴仆二十,其余财产全部归弟弟济尔哈朗所有,其中也包括了他的镶蓝旗旗主之位。
十年后,阿敏在幽禁之所郁郁而亡。
纵观他的一生,还是印证了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若他不是如此肆意妄为、自以为是、贪婪残忍,也许,就不会铸成如此大错,落到此般田地了吧!
讲完阿敏,咱们再来讲讲莽古尔泰。他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大妃富察氏所生,前面咱们在第二个故事中曾经提到过他。没错,就是那位“御前露刃”、企图毒杀皇太极的莽古尔泰。
那么,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咱们将先从他的战功说起……
莽古尔泰比皇太极大五岁,是个骁勇善战的人。他在战场上敢打敢拼,所带领的正蓝旗,军队作战能力很强,是八旗中的佼佼者。
他自幼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积累了不少优秀的战斗经验。他的成名之战发生在他25五岁那年。那一年,他随父征讨乌拉,结果自己率军连克乌拉六城,从此名声大震,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后来,在对明的萨尔浒之战中,他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天命四年,明辽东经略杨镐派遣总兵杜松率六万大军出抚顺关、刘綎率四万兵马出宽甸,意图形成合围之势,攻打赫图阿拉。这赫图阿拉当时是后金的首都,努尔哈赤闻讯大惊,立刻组织兵力防守反击。
当时,莽古尔泰跟从父亲守卫松界凡,并且在萨尔浒谷口设下伏兵,等到明军队行至一半之时才拦腰阻截,开始反击。明军被这种中间开花的战略打得措手不及,首战失利。
此后,后金占据了吉林崖,明军则在萨尔浒山上设营,双方对峙。莽古尔泰见状又与兄长代善率领一千余人前去增援,合师攻打扎营在此的明军主力,结果大破明军,明名将杜松在此战中战死,莽古尔泰立下了一大功!
紧接着,他又跟从父亲回头去围剿刘綎,结果,他越战越勇,趁热打铁,在阵前斩杀了刘綎,歼灭了他的四万余部众,为后金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自从在萨尔浒战役中大放异彩,莽古尔泰就受到了努尔哈赤的重用,开始参加这之后的一系列战役,并在军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天命五年,努尔哈赤伐明,攻打懿路、蒲城,命莽古尔泰率部驱逐明军,莽古尔泰率百余人追击明军至浑河才退军。
天命六年,镇江守将陈良被策反,转投毛文龙麾下,莽古尔泰奉命偕同代善将金州居民迁徙到了复州。
天命十年,莽古尔泰奉命率军攻克旅顺口,后又被派遣前去围攻林丹汗,遂解科尔沁之围。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率军讨伐喀尔喀,命诸贝勒率兵袭扰锡拉穆楞,诸贝勒都因太过疲劳而不敢继续前进;唯独莽古尔泰没有停下,他按照父亲的指示,独自领兵在夜间渡河攻击,结果俘获敌军不可胜数,再次立下大功。
从攻克乌拉六城,到讨伐喀尔喀,莽古尔泰的军事才能在实战中不断提升,已成长为后金国内一员猛将,如果说阿敏二贝勒的身份,多少还有努尔哈赤对他亡父的顾念之情在里头,那么莽古尔泰的三贝勒称号,则完完全全就是靠自己在战场上打拼回来的。他率领的军队,也成了后金八旗中的主力部队。不仅如此,他骁勇善战的名声也早已传遍辽东、传到了北京,当时明朝的不少将领只要一听到他的名号就头疼不已。
由于他这种卓越的作战能力,皇太极在战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