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六年九月,宸妃海兰珠香消玉殒,皇太极悲不自胜。痛失所爱使他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从此身体大不如前,常常“圣躬违和”。
那年十月初二日,他对宗室与家人们说:“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此时皇太极对自己的年老体衰已经有所感觉了。
这以后,皇太极因身体原因还曾发布过大赦令,也减少了处理日常事务的负担,甚至求神问佛做过祈祷。然而,这一切却是徒劳的,崇德八年八月初九,他还是因心血管疾病猝死于盛京的后宫之中,享年52岁。
皇太极猝然崩蚀,生前并未立下遗旨,定下继承人,所以众宗室旗主都被卷进了争夺皇位的政治斗争当中去。当时,皇位争夺战主要围绕皇长子豪哥和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展开。他们之间的储位争夺战,那可谓是激烈异常……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后金国内各方的军事力量分布情况:
代善父子——两红旗(中立、暧昧)
豪格——两黄旗(皇太极亲率,支持豪格)、正蓝旗(旗主)
济尔哈朗——镶蓝旗(支持豪格)
多尔衮兄弟——两白旗
由上表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当时国内势力主要分为四股:
1、礼亲王代善一派(两红旗)
此时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其实早已遭到皇太极的削弱,他本人也已年过花甲,不问朝政。而且,在他的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也已经去世,剩下硕讬又不为代善所喜,幼子满达海也才刚展露头角,在朝堂上还不具备发言权。因此,代善一派虽然人多势众,但却没有争储位的有力人选。不过,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他的态度还是至关重要的,他倒向谁,谁的胜算就会大增。因此,他虽不不在朝堂,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
2、肃亲王豪格一派(上三旗)
随着皇太极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以及满族封建化的发展,皇长子豪格受汉族立长思想的影响,名正言顺地参加到了皇位争夺战中来。
从利害关系而论,皇太极亲掌的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卓著,具有一定的才能,是个继位的好人选。
朝政上,他在皇太极称帝之初就已晋升为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在朝中根基已稳。军事上,莽古尔泰死后,皇太极就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与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形成了新的两黄旗,然后把豪格的镶黄旗改名为正蓝旗,最后把这三旗作为“上三旗”。这三旗待遇优厚,合三旗的实力也远远强于其他旗。
因此,为了继续保持这种优渥的待遇,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
3、济尔哈朗一派(镶蓝旗)
济尔哈朗是镶蓝旗旗主,同代善一样,他为人颇为沉稳,但又比代善更谨慎和善于隐藏,表面上,他总给人一种软弱听话的错觉。
当年他的哥哥阿敏获罪,皇太极之所以把空出的镶蓝旗交给他来统辖,正是因为他觉得他更易于掌控。皇太极死后,面对势力强大的多尔衮集团和咄咄逼人的豪格,济尔哈朗似乎同代善一样采取了中立态度。
然而,这种“中立”又与代善不同。代善是真的中立,而他却不然。纵观济尔哈朗的一生,他都受到皇太极的重用与信任。因此,从感恩报答的角度来看,在内心深处而言,他或多或少是倾向于豪格的。
然而,济尔哈朗对于豪格登上帝位其实信心也不是很足,因为那个时候,多尔衮兄弟的势力实在太强大了!
4、多尔衮一派(两白旗)
多尔衮的文韬武略自不必说,皇太极设六部、定官制时,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他来统摄,足以证明他对多尔衮的赏识。在多尔衮统管六部的过程中,根据他的举荐,皇太极将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分别升迁,既充分利用了他们的才智治国,同时也使多尔衮趁机在朝中拉拢、培植了不少自己的势力。
统管六部,使他拥有了很大的实权。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都要经他之手任命。在这个过程中,多尔衮不仅锻炼了出了极强的行政管理能力,而且早已培植好了自己的一套班子。说实在话,若他直接即位,朝堂上的可能就会出现无缝连接的情况,因为,事实上,皇太极后期的行政管理,基本上就是他在负责。
除了朝政上占优势,他在军事上也并不处于劣势。他的身后有骁勇善战的两白旗和战功赫赫的两个兄弟作为坚强的后盾。不仅如此,在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在暗中支持他,希望他可以登上皇位。
在理由上,他又有传说中的太、祖遗言,完全可以对外宣称自己才是真正的皇室正统,理应登上皇位。因此,在这种“拨乱反正”的思想下,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这几个年纪与他相近的年轻人,都希望多尔衮可以自立为皇帝。
。VIP。♂狂♂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