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京城已是谣言四起,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们,站着说话不腰疼,臆想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他们说:后金之所以能长驱直入、兵临城下,是因为袁崇焕早已暗中降了后金。他擅杀毛文龙、大开蓟门关,就是为了帮助后金破明的!
这种说法本来是荒谬的,但就因为他担心北京会有所闪失,因此亲率大军直抵京师,想要直面迎敌,反而使得京城的种种流言捕捉到了一丝“切实”的证据。
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不在前线阻敌,反而千里迢迢要求深入京城,这正常吗?对袁崇焕而言,他觉得自己是赤胆忠心,一心在为君王考虑;而在崇祯和京官们眼中,他袁崇焕利用五年平辽的大话来套取军饷;利用皇帝亲赐的尚方宝剑擅杀大将;他不在城外退敌,而是利用皇帝赐予的调兵特权来为后金大开方便之门……这一桩桩一件件,早已犯下死罪,根本不值得再次信任了。谁又能保证,他真的和后金没有丝毫联系?
最终,广渠门之战,以明军的胜利告终。虽然后金退兵了,但明军的死伤也不在少数。
后金军退兵后,袁崇焕就被崇祯治罪了。他自认为有功无罪,但是朝中大臣却纷纷诽谤他与后金军有勾结,朱由检对此也深信不疑。于是,在这年十二月,袁崇焕被拿下狱。
墙倒众人推,他一倒台,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等人都想趁机给魏忠贤报仇,于是就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了袁崇焕死罪,而崇祯对此乐见其成。于是,崇祯三年八月,一代忠臣袁崇焕就这样被凌迟处死了。他死时,受尽万人唾弃,京城百姓,争其肉而食之。
直到清朝时,人们才开始为其平反,说崇祯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故而冤杀了袁崇焕。然而,其实清朝这种说法背后,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的。
什么目的呢?其实很简单。清廷入主中原后,民间反清复明的运动不断。为了破除民众对明朝政府的留恋,清政府急需做一些事来给明朝“抹黑”,如何抹黑效果最好呢?塑造一个是非不分、忠奸不辨,冤杀忠良之臣的“狗皇帝”,显然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因此,到了乾隆年间,清政府就在官方推出了“皇太极小施反间计,蠢崇祯中计杀忠臣”的版本。这个版本,一石二鸟,一来把皇太极神话、智慧化;二来又把崇祯昏庸化,把民众亡国的怒火归咎到崇祯昏杀忠臣这件事上,给清朝取代明朝增添上一些正义性的色彩。因此,真要说“冤枉”,其实反倒是皇太极被冤枉了,因为,人家压根儿就没那么聪明,没使什么反间计,拿袁崇焕也根本没什么办法!
当然,崇祯杀袁崇焕,不论有没有反间计,都是愚蠢的,就像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一样,只会使亲者痛,仇者快罢了!袁崇焕死后,松锦之战溃败,祖大寿、洪承畴先后投清,明朝在辽东溃不成军,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战斗。到最后,明军节节溃败,崇祯自己也吊死在了煤山之上!
纵观袁崇焕的一生,其实还是应了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使然,他的执着与倔强,使他从邵武知县成长为镇守辽东的一员大帅;性格使然,他的耿直与刚正,使他开罪同僚与上司以致落难时所有人都落井下石;性格使然,他的张狂与自负,使他冒犯了天子的威仪而不自知、自负地以为崇祯会永远信任与支持他;性格使然,他的忠勇与固执,使他在受到质疑时不懂得退缩,无法像孙承宗一样广受青睐、保饱受好评……
性格使然,崇祯的疑心病重决定了他不可能真正信任袁崇焕;性格使然,崇祯的专横独断决定了他必然会斩杀了忠心耿耿的袁崇焕;性格使然,崇祯的刚愎自用决定了他最后会众叛亲离、国破家亡,吊死在煤山之上……
然而,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不论是袁崇焕还是孙承宗,抑或是崇祯帝自己,即使他们的性格完美无缺,坐在明朝这艘即将要沉入海底的大船上,终归还是难逃淹没殉国的厄运!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做忠臣,便是为国捐躯、杀身殉国;做贰臣,便是易主降清、再享荣华。我们可以想见,以袁崇焕的性格,倘使崇祯不杀他,他最终的结局,也会像孙承宗一样,为大明朝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此,作为一个忠臣,我们还是应当向他致敬的!
。VIP。♂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