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电视剧中,关于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描述,大多一笔带过,或者过度渲染了多尔衮与顺治帝的矛盾与争斗,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对此,楼主只能说,非也非也,电视剧里都是骗人的。福临一个小娃娃,早期根本不懂那些权力斗争、是非恩怨,后期也并没有什么实力去和多尔衮争斗,就是怨恨,也只能埋在心底,根本不可能大张旗鼓地表现出来。
实际上,那些年,真正与多尔衮缠斗不休的人,是皇太极的死忠者——郑亲王济尔哈朗!说起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点事儿,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要讲这个故事,咱们先得系统地介绍一下郑亲王济尔哈朗,前头咱们虽然也提过他,但并不全面。
郑亲王济尔哈朗,是二贝勒阿敏的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他比多尔衮大十三岁,自幼就被努力哈赤养在宫中,极受宠爱,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的关系很亲密。他很早就随着叔父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凭借战功成为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后来,皇太极继位,他受到了更大的重用,是后金国四大亲王之一。不仅如此,在前清历史上,他还是除了多尔衮之外,唯一获封“叔王”称号的人。
纵观济尔哈朗这一生,他所受的荣宠,堪称清初难得的有福之人,正如他的名字“济尔哈朗”一样,都带着“幸福、快乐”的味道……
在清初爱新觉罗宗室中,济尔哈朗的家世很特殊。他的父亲舒尔哈齐是清努尔哈赤的亲弟弟,但舒尔哈齐本人以及济尔哈朗的三位兄长,却先后为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所害。
两个家庭,本为骨肉至亲,却形成了父一辈、子一辈的积怨。济尔哈朗十二岁那年,父亲被幽禁,自己与哥哥阿敏成了家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人。与已经二十多岁的阿敏不同,努尔哈赤念济尔哈朗当时年幼,便将他收养在了自己宫中,多加照拂。因此,对他来说,努尔哈赤既是伯父兼养父,又是加害父亲的仇人。面对两个家庭间的情与仇,济尔哈朗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实际决定了他后来的命运。
事实上,济尔哈朗与他的哥哥阿敏不同,他不仅对伯父的养育感恩戴德,与诸位堂兄弟也亲如手足。他生性比阿敏宽厚些,为人处事也更为谨慎,在表面上给人一种软弱听话的错觉,这与他性情暴躁、专横狂妄的哥哥阿敏南辕北辙。
性格的不同导致了两人的相处模式的格格不入,随着济尔哈朗年龄慢慢长大,他与阿敏的关系也日益疏远。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眼界决定格局。这句话套用在阿敏与济尔哈朗这两兄弟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他们两兄弟的性格不合、眼光见识不同,因此矛盾由来已久。
这里有两个事例可供大家参考。
第一件是发生在天聪元年征伐朝鲜时,这年济尔哈朗28岁,在大是大非上已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那时阿敏想久居朝鲜自立,济尔哈朗闻言不肯赞同,他与其他贝勒一起坚持战前的决策。与阿敏产生了激烈的争执,结果,由于济尔哈朗的一再坚持,阿敏拗不过他们,于是只得与朝鲜议和盟誓后罢兵回国。这件事咱们前面提过,也因为这件事,他们兄弟的感情开始恶化。
第二件是发生在天聪四年永平屠城事件之前。当时,皇太极命阿敏率兵前去替换镇守永平的济尔哈朗。阿敏却节外生枝,请求与济尔哈朗同驻永平。皇太极以济尔哈朗“久驻当地,辛苦可念”为由而婉拒。谁知却因此惹怒阿敏,使他大为不满,对送行的诸贝勒说:“先汗在时,曾命我弟与我同行,今皇太极即位,乃不令与我同行。我到永平后,一定要留他同驻。若他不从,我当用箭射他!”送行的贝勒们听了,赶忙予以制止,可是他却越说越气,最后干脆抬起胳膊大声说:“我自己杀我弟弟,谁能把我怎么样?”
这件事,反映出了阿敏的专横,同时,也说明他对济尔哈朗早有不满,他们兄弟的感情早已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阿敏获罪后,他名下的镶蓝旗转归济尔哈朗所有。济尔哈朗由此成为地位最高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不仅如此,他还继承了阿敏庞大的家产和人口。
可见,阿敏的获罪,济尔哈朗非但没有受到伤害,反而成了这件事最大的受益人。不久之后,他还率领诸弟和众子侄一同向大汗发誓:“我父、兄行为有罪,自遭报应。如果我们认为有罪的父、兄做得对而产生异心,一定不得好死!”立下如此毒誓,倒不是因为他希图自保、无奈为之,而是他发自肺腑地觉得阿敏,阿敏所犯之罪,不可饶恕。
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济尔哈朗同时晋封为和硕郑亲王,与其父、兄的悲惨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纵观济尔哈朗在皇太极执政的17年中,他竟从未受到过责罚,一直受到皇太极的信任与青睐,这种境遇在他的同辈兄弟中实属难得。光就这一点,足以看出他为人处事的精明和审慎了!
。VIP。♂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