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牵连甚广。开国勋臣额亦都、费英东、扬古利诸子侄皆受到牵连。济尔哈朗一派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后来,经过调查,贝子屯齐等人并无确凿证据,于是多尔衮从轻发落,将他降为多罗郡王。但事情并没有就此过去。
紧接着,刚刚班师回京不过一个月的豪格,就突然被多尔衮以隐瞒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拿下了狱。四月,还没来得及喊冤,豪格就突然从狱中传出死讯,当时年仅四十岁。
关于豪格的死,版本众多,史书上也是欲盖弥彰,只有寥寥数笔。不过,有一点基本上是肯定的——他的死,和多尔衮是绝对脱不开干系的!
关于豪格的死,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说,被判下狱幽禁后,豪格受不了打击,就自杀了。
第二种是说下狱后,多尔衮借机下毒杀死了他。
最后一种说法就比较血腥了,主要来自信修明的《老太监的回忆》。在这本书中提到:豪格凯旋回京,皇上派多尔衮迎其于永定门外。肃亲王按例先拜谒皇叔多尔衮,没想到突然间伏兵四起、乱刀齐下。肃亲王的太监王忠扑在豪格身上,与他一同被剁为肉酱。装殓时血肉不能分,只得同敛一棺。后世肃王府用太监,只许用,不准打骂,就是因为王忠同王殉难,且同葬一处。
实际上,这种说法的可信程度不大。豪格毕竟是太宗长子,战功卓著的军事统帅,凯旋之日,却被摄政王部下不分青红皂白乱刀砍死。如果多尔衮真不顾法度,随意斩杀一位有军功的亲王,那他也太草率鲁莽了,如何能向天下臣民交代?
多尔衮处理问题时,一向机敏灵活、缜密谨慎,又岂会愚蠢到这样的地步,落人口实?
当然,多尔衮肯定也不是什么善茬。我们可以大胆地进行想象,如果多尔衮真是一个老好人,那么当时国内情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野心勃勃的豪格当时手握清朝国内过半数的兵权,济尔哈朗又在台前出任第一辅政亲王,占据着权力中心,这样的形势下,若说他们不会出来篡位,恐怕也没人相信!到那时候,估计就是变成多尔衮兄弟被削爵幽禁、甚至直接惨死在他们的刀下了!
也许你们要说,作者,你这也太危言耸听了吧?然而,事实上,我这里所言,还真不是随口说说的。豪格和济尔哈朗,实在都不是什么善茬。
豪格么,早有杀妻例证在先,又有斩首大西军数万俘虏头颅之例在后,其残暴,自不必说。至于济尔哈朗,他前半生好像没什么大的血腥暴力事件,然而,在多尔衮死后,他做出的疯狂报复反扑,其行径才叫真让人大跌眼镜、震碎三观!
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首先拉拢三王联名追论多尔衮的罪状,然后清算多尔衮一派,将多尔衮的手下几乎全都赶尽杀绝了。
他先是揭发他的大逆之罪,然后议了阿济格的罪,紧接着又恢复了两黄旗贵族的地位,将两红旗的满达海、瓦克达、杰书、罗可铎等人提升。
在这种形势下,他开始大兴多尔衮亲信罗什等五人狱,然后便正式宣布多尔衮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接着,又接连处罚了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等。何洛会与其兄胡锡更是一同被处以凌迟之刑,多尔衮多年培植的势力顷刻土崩瓦解。在济尔哈朗的反扑下,京城里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一时间风声鹤唳、举朝皆惊,而这完全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并没有所谓的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从多尔衮死后发生的政治大屠杀,我们就可以明显感觉到济尔哈朗和福临的残暴了。多尔衮摄政多年,虽然几次打压豪格、济尔哈朗一派,但却从未大开杀戒过,即使是对豪格,一开始也只是囚禁入狱罢了。
其实,无论是豪格事件还是后来济尔哈朗在多尔衮死后进行的“拨乱反正”,归根结底,都是政治斗争、宫廷政变,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但对比这两场政变,我们不难发现,济尔哈朗耍计谋的手段虽不及多尔衮,但论心狠手辣的程度,他绝对在多尔衮之上!
多尔衮摄政那么多年,历史上总说他党同伐异、诛除异己,但若真的深究,你会发现,他的那些手段,无非就是贬官、排挤、罚去守陵,最严重是论死(论死的意思就是说:按理说该死,但这回不杀你)。也就是说,多尔衮对付政敌以威吓为主,很少有真刀真枪杀人的时候。他摄政这些年,在争权方面有没有真杀过呢?有,就是豪格、扬善父子,至于其他,就没有了!
反观济尔哈朗呢?光杀人报仇就杀了一年半,死在他手里的多尔衮“同党”多达几十人,这其中有不少人死得莫名其妙。比如说白旗骨干罗什、额克苏等五人,其实与斗争并无关系,只是希望多尔衮能风光大葬,但济尔哈朗为了打压两白旗,还是在第一时间把他们给杀了!再比如说大学士刚林,他曾夜奔八百里向顺治告发阿济格乱政之事,立下大功,但最后还是难逃死亡的噩运,原因就是因为他曾在多尔衮的要求下美化了《太、祖实录》中大妃殉葬一事……
因此,在这两场政变的背后,是两位领导者截然不同的处事态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