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这个问题说到底出在了一个人的身上。什么人呢?就是“媒人”。
这媒人是谁呢?他就是顺治最恨的人——睿亲王多尔衮。
还记得前头咱们在讲述多尔衮暴毙之谜时提到过的吗?多尔衮出古北口外,一方面是去打猎、视察工作的,另一方面就是去替顺治定亲的。定的这个亲,就是卓里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
其实说到底,这门婚事虽然是多尔衮出面定下的,但实际上背后却是孝庄的授意,其目的还是为了皇权的稳固。毕竟,吴克善是她的亲哥哥,让博尔济吉特氏再出一个皇后,既可以实现家族的利益,又可以巩固顺治岌岌可危的地位。而且,从皇太极的“崇德五宫”开始,满蒙联姻就是祖制,选吴克善的女儿做皇后,对孝庄母子而言,完全没毛病,是个极为科学明智的决定。
然而,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顺治却没有那么多理智。他实在是太过于痛恨多尔衮,以至于只要与他有关的人,他统统都恨。只要看看顺治八年到十年间,有多少多尔衮的旧臣心腹遭到了他残酷的“清洗”,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恨意有多深了!
这种恨,可不仅仅是将多尔衮从坟墓里挖出来鞭鞭尸就能够解决的。福临对多尔衮的忌惮之深,是旁人无法理解的。因此,当他杀光了他身边所有的旧臣,朝堂上再无人可杀之后,他就把目光从朝堂转向了后宫。
这个皇后若是温婉顺从,可能顺治对她的容忍度还会高一些,但是很可惜,这个小皇后也是个性情耿直刚烈的主儿。在她与顺治的后宫生活中,从没有妥协退让的时候,每每争吵,都必须要赢过丈夫才肯罢休。这个带给顺治带来的体验就不那么美妙了,每回吵完架,他灰溜溜的摸着自己的鼻子,总难免要想起当初多尔衮在世时带给自己的委屈和憋屈。久而久之,难免就开始觉得,这个皇后,就是多尔衮特意送到自己身边来折磨自己的!
人一旦产生了这种想法,那事情就变得可怕起来了。
顺治渐渐地再也看不见小皇后的“好”,满眼全是她的“蛮横”,以及多尔衮的“恶”。于是,他对她的容忍度直线下降,终于忍无可忍,在一次争吵后全面爆发,决意废后!
废后的决定一出,孝庄与儿子之间的战争也随之爆发了。虽然母亲强势干预,派出大批朝臣阻挠儿子废后。但顺治一向倔强执拗、不管不顾,认定的事不撞南墙就不知回头。因此,尽管孔允樾等人据理力争,但收效甚微,顺治依然坚持己见。
面对朝臣们的奏折,福临直接在上头批示道:“朕纳后以来,缘意志不协,另居侧宫已经三载,从古废后遗议后世,朕所悉知(我与皇后大婚至今,因为性格不合,已经分居三年了,古人废后引起后世异议,我全都知道)。但势难容忍,故有此举(但我实在忍无可忍,不想再忍,所以才会出此下策)。”
就这样,他把朝臣的奏折全都打了回去,下令要他们再议,并责令孔允樾“指实具奏”。孔允樾得到旨意,只得上疏引罪,表示自己将“静听处分”,不再发表意见。这样一来,朝臣背后的孝庄也没了辙。
最后,济尔哈朗等再也不能再违背皇上的旨意了。他只得上奏表明:“所奉圣旨甚明,臣等亦以为是,无庸更议(皇上的旨意已经十分明确了,臣等也认为应当如此,不用再议了)。”
于是,皇后就这样被废了。皇后被废之时,顺治还表示要与她“不复相见”,虽然仍保有她妃的位分,但不会再与她讲任何的情分。这种举动,着实残忍!
皇后被废了,但母子的矛盾却并没有随之结束。恰恰相反,这还只是个开始。
在废后的过程中,顺治清楚的感受到了母亲的手腕以及她左右朝堂的能力,由此,他开始对自己的母亲起了提防之心。这种提防之心直接导致了而二位皇后婚姻的不幸。
顺治十年八月,皇后正式被降为静妃,改居侧宫。为了消除这一举动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维持政局的稳定,孝庄紧急选择了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绰尔济之女进宫为妃。然而,对于她的这个举动,儿子非但不感激,反而极度厌恶。
原来,这位即将成为新皇后的妃子,也姓博尔济吉特,仍旧是孝庄的娘家人。她是孝庄另一位亲兄弟满朱锡礼的孙女,是废后的侄女。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顺治主观臆想,认为母亲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巩固她自己的政治势力,想要扶植后戚力量,效法汉朝的吕雉、唐朝的武则天,把持朝政,控制皇权。因此,自然不肯买帐,不愿立她为后。
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儿子再一次的拒绝显然让孝庄愤慨。此时,这个皇后的册立已经与多尔衮无关了,而儿子却仍然是这般抗拒,这就不得不让孝庄回过头来思索,儿子的这诸多叛逆行径究竟是为了什么,由此,母子之间的裂痕进一步加深。
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顺治此时才亲政短短数载,自然无法与母亲相抗衡。于是,最终在母亲的强势操控下,绰尔济之女还是被册立为了中宫皇后。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孝庄可以册封,顺治也可以选择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