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煊死后,事情就告一段落了。
不过那时候,明眼人都知道,这件事就是谭泰他们一帮子人颠倒是非黑白、官官相互、唬弄小皇帝的直接证据。
鳌拜对这件事是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他深深感觉到,多尔衮虽然死了,但他余党却仍在作威作福。为了铲除谭泰,鳌拜就开始走访调查这件事。很快,他就掌握了他们几人的确凿罪证,还把谭泰为搭救陈名夏所使的阴谋诡计全都记录了下来,打算等待时机为张煊翻案。
与此同时,张煊被绞死后,陈名夏等人都有所收敛,唯有谭泰,愈发肆无忌惮,做了许多营私舞弊、任人唯亲的事。他包庇弟弟,帮他谋夺他人财产,还到处给自家亲戚安插官职,十分猖狂。
而这个时候的顺治,也渐渐回过味儿来。他想起谭泰在御前的所作所为,心中对他的厌恶愈发浓重,觉得他与多尔衮并无差别,因此想要除去他的心情变得急迫起来。
这年八月,顺治下诏责谭泰专横,命人将他执捕入狱,集廷臣议罪。鳌拜见时机已经成熟,就拿出搜集整理出来的罪证,出面再告谭泰阿附多尔衮以及营私擅政等诸多罪状。这些罪证,经审查,皆坐实,顺治大怒。于是,王大臣会议决议要诛杀谭泰及其子孙。
最终,顺治感念他曾有战功,因此下令只杀谭泰,籍没、抄家,子孙免于连坐。
谭泰死后,鳌拜立刻建议顺治重开旧案。于是,顺治采纳了他的建议,将张煊案发送济尔哈朗、硕塞连同内院、刑部大臣复审。洪承畴等人再次下狱受审。
再次下狱后,洪承畴知道此时再遮遮掩掩肯定不是良策,因此招对俱实,老老实实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悉数交待清楚了。顺治见他已真心悔过,就宽恕了他的罪行,仍留任职上。
反观陈名夏,却是厉声强辩、闪烁其辞,死都不肯据实交代。每次当问得他理屈词穷的时候,他就哭着喊着,诉说自己当初的投诚之功。如此死皮赖脸、毫无气节可言的行径,让福临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他曾当着众人感慨道:“陈名夏实在是辗转矫诈的小人啊!”
原本,按照陈名夏的罪行,应当是要和谭泰一样被处死的,但因为之前处置谭泰时,顺治曾下旨不追究与谭泰有牵连的人,所以只能宽宥了陈名夏的罪行,只革了他的官,品级俸禄照旧,发往正黄旗汉军下给了个闲职。至此,张煊被平反,赠太常寺卿,由其子基远袭赠职,最终官至礼部侍郎。
张煊被平反后,顺治在鳌拜与济尔哈朗的帮助下,进一步肃清多尔衮余党。
顺治九年,曾强请过顺治的锡翰,也倒了霉。多尔衮原先为救锡翰拿鳌拜做了替罪羊,害鳌拜险些丧命,这一笔账,鳌拜又怎么会忘记?今时不同往日,他鳌拜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栽赃陷害的万年黑锅了,自然要一雪前耻,为自己讨回公道!
于是,鳌拜领头在御前参了锡翰兄弟一本。折子中历数了当年他强绑御驾、党附多尔衮、嫁祸陷害忠良之臣的条条罪行。顺治接到奏本,想起当年所受的屈辱,恼羞成怒,再次兴起大狱。
所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此时多尔衮的党羽基本已经死绝了,谁也不会愿意搭救他们。很快,锡翰就因党附之罪与其兄巩阿岱、西讷布库、冷僧机等一起被杀了。他的哥哥拜音图虽然从来没有参与过这些事情,却也受到了牵连,惨遭幽禁,后来又因株连之罪,被削爵。
最终,他们几兄弟的后代都被废黜了宗室资格,从此成为平民。
故事讲到这里,咱们必须补充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现象。
其实,我想细心的朋友应该已经察觉到了,清初的统治阶层,在处置宗室子弟时,是很少动用死刑的,哪怕是谋反,一般也以幽禁告终。据楼主统计,在锡翰几兄弟之前,被明文处死的宗室子弟,寥寥无几,也就只有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以及代善的二儿子硕托和孙儿阿达礼了。其余的,哪怕是像阿敏、莽古尔泰这样犯了重大错误的子弟,表面上的判罚也只是幽禁(当然,不少人幽了没多久就不明不白的死了,但至少,表面上的情面还是给了的)。
可别小看了这件事,里头所包含的信息量,那是非常非常大的!
实际上,这种现象,哪怕是在多尔衮摄政时期,也是如此。尤其多尔衮这个人又是个高情商、善于笼络人心的人,他自己不是真正的皇帝,因此对宗亲们自然更是客气。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前面图赖大骂他时,他的反应就知道了(图赖也是宗亲,他妈妈是努尔哈赤的孙女)。
事实上,像图赖这样的宗亲,当着面耿直的大骂统治者,这种事情,在皇太极一朝,也时有发生。这一点,我们从皇太极与阿敏、莽古尔泰的故事中就能寻得几分踪迹。甚至包括努尔哈赤,他当天命汗的时候也是一样(其实写了这么久,有句话楼主一直憋着没说:相对努尔哈赤的几个儿子,其实他是最好说话的一个人。大家仔细回想一下东哥的那个故事,应该就有体会了。也正是由于他的“好说话”,所以才开了个“好头”,让宗亲们习惯了不把一把手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