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宗室子弟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迟早都要解决的,但是如何解决、谁来解决却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相信每一个生活在大家族中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经营亲戚之间的关系,是一件特别耗费心力的事情。亲戚嘛,虽有亲缘关系,但毕竟不是最亲的亲人,有很多事情,跟自己家里的人能直接指出的,到了亲戚们那里就都不好说了,只能忍着。
就好比说过年时,亲戚家的孩子来你家玩闹,打破个东西、乱开个橱门、到处乱扔东西什么的,一般你都是不好意思说他的,似乎哪怕是善意的提醒,也总觉得不妥当,往往就是忍一忍就过去了。万一你要是真忍不住说了,那人家的大人肯定会不乐意,哪怕表面上不说什么,但背地里,总少不了要议论你几句的。
清初统治者治理宗室子弟,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事情顾念着亲情,不好撕破脸皮,因此也就很难管理好他们。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皇太极和多尔衮这一辈人时,是很难解决的。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他们是第二代,各种亲缘关系都还很近。跟着他们干革命的这些人,都是从小和他们一起长大的,感情不一样,所以面子上更加抹不开。
第二则是因为国家也才刚刚上轨道,一切规矩都还在创立的阶段,处处需要用人。这个阶段,讲感情比讲规矩管用。大家都是看着血缘关系为你掏心掏肺的,你要是太拿着架子端着,急于给他们做规矩,恐怕只会凉了他们的心,落得众叛亲离、得不偿失!
上述的这种情况,到了顺治这里,就有了一些变化。
一来,顺治自幼养在深宫,被多尔衮刻意地孤立起来,因此与宗室子弟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并不十分亲密,没有那么多亲情可言。
二来,清朝入关已有一段时间,各方面的制度的日臻完善,打江山到守江山的过度已经基本完成,因此也的确到了给宗室立规矩、法度的时候。而且此时离努尔哈赤时代已有了几十年的距离,当初努尔哈赤所说的“宗室子弟勿刑杀”也已渐渐失去了威力。
第三,多尔衮死后,顺治虽然亲政,但仍不过是个十四岁的少年,朝野上下并不真心臣服(陈名夏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正是需要立威信、树君威的时候。
最后,锡翰、席纳布库等宗室子弟,本身当初就党附于多尔衮做了许多错事,像锡翰强绑御驾、席纳布库殴打苏麻喇姑这种事,本身就是杀头之罪,因此,拿他们来开刀,杀鸡儆猴,再合适不过!
综上所述,做出改变、重立宗室法度的事,必然会落到少年皇帝顺治的身上!
锡翰等人被处置之后,多尔衮的余党几乎就已经被肃清了,从此以后,顺治的朝政工作也渐渐上手,步入正轨了。
而鳌拜呢?也开始随侍顺治身边,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顺治对他很是重视,像商讨本章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协调太后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协助会审案狱等,都需要他一一过问、事事操心。尤其是协调,太后与皇帝的关系这一条,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看过清宫剧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孝庄和顺治这母子俩素来不和,这是史实。不过,电视剧里总说他们不好是因为董鄂妃的缘故,这倒完全是在胡说!为什么呢?因为这里头的因果关系错了。事实上,是他们母子二人感情不合在先,顺治爱上董鄂妃在后,而董鄂妃,实际反倒是他们母子斗法的牺牲品!
那么,孝庄母子的感情,到底恶劣到什么程度呢?楼主这里提供一个细节给大家,余下的,大家就自行体会吧:顺治亲政后,鲜少去向母亲请安,常常数月都不会见母亲一面,母子感情冷若冰霜,再一次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甚至孝庄生病时,顺治也不会去探望她,两人与平常人家的母子差别极大。
那么,他们母子的感情为什么会如此稀薄呢?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则,顺治虽是孝庄所生,却自幼养在孝端文皇后身边,由孝端抚养长大,因此与孝庄从感情基础上来说本身就不深厚。
二则,孝庄与多尔衮之间总有那么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而顺治对多尔衮的忌惮之深,人尽皆知。他对母亲与多尔衮的那些事,就算明面上不说反对,实际心里肯定也多有厌恶。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顺治与孝庄的执政理念南辕北辙,两者大相径庭。顺治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君王,他的思想比较激进,属于改革派。而孝庄是保守派的代表,对顺治的很多做法都不认同,因此两人常常因为政见不合而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感情自然受到影响。
第四,由于母亲有干政的嫌疑,顺治对蒙古科尔沁的势力也多有忌惮。他对科尔沁嫁来的众多后妃没有一个是满意的,不仅废去了科尔沁嫁来的皇后,还让科尔沁的一众后妃们守活寡,不给她们生育子嗣的机会。这样的做法,很显然就是把母亲当成贼一样来防。孝庄看到儿子在后宫中的所作所为,又岂会乐意?母子俩的矛盾自然进一步加深。
既然顺治母子的关系如此恶劣,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