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自从黄旗大臣夺回话语权后,他们就开始向正白旗发起反攻倒算,欲将这七八年里受的委屈悉数还回去。
当时正值顺治肃清多尔衮余党时期,因此他对黄旗大臣的这些做法也是乐见其成。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没看见,自己也在提高两黄旗待遇的同时,很多年没有给正白旗“涨薪水”。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正白旗的待遇本就已经远远高于其他七旗。作为顺治亲统的上三旗,待遇本应一致。顺治多年不再给他们提高福利,而是只给两黄旗拉高待遇,也算是情有可原的。
对于顺治的做法,两黄旗和正白旗都看在眼里。
两黄旗因此开始骄纵,觉得自己是亲生的,而正白旗是后娘生的。故而得寸进尺,变得越来越贪得无厌,什么好处都想一个人独占。
而正白旗呢?日子每况愈下,过得愈发艰难,众人都是一筹莫展。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白旗众人过惯了好日子,如今领头的大王一死,突然变得处处不受待见,你说他们虐不虐心?
那虐心了又会如何呢?自然是心生怨怼!怨谁呢?怨皇帝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就只能怨两黄旗啦!就这么着,两黄旗与正白旗的矛盾又加深了一层。
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像那千年寒冰,早已深不见底、冷到透骨,哪里还能化得开呢?
顺治帝活着的时候,这些矛盾还放在桌面以下,但后来顺治死了,一切就又都不同了。
当时孝庄在上三旗中选出索尼等四辅臣。其中,只有苏克萨哈一人属于正白旗,而另外三人都属于两黄旗,因此,在四辅臣的讧斗中,鲜明地形成两黄旗对正白旗,三比一的局面。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就能体会到当时苏克萨哈内心的崩溃与绝望了吧!
好了,接下来咱们就讲一讲镶黄旗与正白旗圈换土地的事情吧。这是鳌拜与苏克萨哈纷争的焦点所在。
清军入关后,圈地之风甚盛。当时,八旗圈地,按左右翼次序分配,但因睿亲王多尔衮休住永平府,故而将应属镶黄旗的永平一带地方,换给了正白旗,而另将镶黄旗分配在右翼之末的保定府、河间府及涿州等地区。
永平府土地面积更大、土地质量更好,而保定府一带土地则比较贫瘠。因为这件事伤及镶黄旗部众切身利益,因此在镶黄旗内部民怨沸腾。
这里,让我先来解释一下何为圈地。
所谓圈地,指的就是清初满洲贵族大规模圈占汉人土地的一项活动。这圈地与英国的圈地运动不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弊政。
清军入关后,为满足王室贵族对土地的贪欲以及养活、笼络八旗将士,统治者派遣官员跑马圈地,将各州县无主荒田,以及及明朝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等,死于战乱者留下的田产,尽行分给诸王、勋臣、兵丁人等。
最初,政策上只说可以圈占无主荒地,但真正在实行过程中却渐渐成了有主无主之地一体圈占。不仅如此,八旗兵丁所认知的圈地与统治阶层所认知的圈地也不尽相同。最终,他们还圈占了庐舍、场圃,这导致大批汉人地主和农民骤失田产庐舍,生活无着、流离失所。
而满洲贵族呢?则用圈占得来的土地到处设立皇庄,赏赐王公勋臣,分给八旗兵丁。
他们对王公勋臣的赏赐,是按宗室、王公、官员的等级高低和所属壮丁数目的多寡为依据,来给出不同数量的庄田和壮丁地的。而八旗的普通士兵,则按照“计丁授田”的原则,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他们依靠这些田土,解决生活所需及出征的军事装备。这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旗人特权”的源头。
当然,读过老舍先生所著的《正红旗下》的朋友肯定知道,旗人本身是不种地的。各地在圈地后所建的王庄,并不是由旗人自己耕种的,而是继续推行辽东的编庄制度,役使奴仆壮丁从事生产。
汉族农民中失去土地者,投靠满洲人为奴,称为“投充”。因有此制度,一些土地已被圈占但又不愿迁移的农民,为了留在故土,只能投靠了新的土地占有者。满洲贵族和替他们管事的庄头,就以投充为名,强迫失去土地的农民充当奴仆。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就能明白镶黄旗为什么这么在意被正白旗换了所圈之地了吧?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土地的质量,还关系到劳动力的多寡高低,也就是关系到他们每年可分到的钱财口粮的多少。
镶黄旗的部众们一致认为,因为这么一换,使得他们的子子孙孙都会少拿上很大的一笔钱,这个亏,一吃就是生生世世,而不是一时的,所以又怎么能忍呢?
在这里必须要指出,充投逃人、圈地占地,这种生产关系较之汉族的封建租佃制是一种倒退。它将劳动者重新变成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增强,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州府经过圈地和投充后,剩下的纳税民地骤减。遵化州不到原额的百分之一,蓟州不到原额的百分之二,东安县更彻底,根本没有剩余。
如此,没有纳税的人丁,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