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户部尚书是苏纳海,隶属正白旗,看了鳌拜下发的公文并不认同。他认为土地分配已久,且皇上早有圣旨,因此强烈反对更换,直接搁置了鳌拜的要求。
苏纳海这种不愿阿附鳌拜的行为,一下子就引起了他的记恨。他开始动脑筋想要除去苏纳海。
那时候的鳌拜已开始擅权,他的行为已经变得越来越乖张跋扈,颇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为了换地,他绞尽脑汁,很快,就又生一计,想出了新的方法。他想把蓟州、遵化等地的正白旗屯庄改划至镶黄旗名下,然后再另选地方圈地还给正白旗,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苏纳海听了这个建议,仍旧认为不可。因为蓟州等地的庄子已经成熟,各项生产劳作都已踏上正轨,而另圈荒地劳民伤财,一切又要重新开始,得不偿失。
鳌拜见苏纳海还是不允,又想出一计,以镶黄旗旗地太过贫瘠,不堪耕种为由,命令苏纳海等人解决这个问题。苏纳海见状,知道鳌拜是有意刁难,因此就以屯地难以丈量为由,再次拒绝了他。
常言道,事不过三。苏纳海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鳌拜,显然是在挑战他的底线。于是,鳌拜就开始罗织他的罪名,想要将其绞死。
由于苏纳海等人一直不同意鳌拜换地的要求,朝廷便开议政王大臣会议,再议此事。结果,孝庄见双方争持不下,就敦促都统贝子温齐等人查勘八旗占地的具体详情,打算将各旗土地做个详尽的统计,以示公正。
经过统计,结果很明显,虽然当初的确发生了多尔衮换地的事,但实际上镶黄旗的地,从整体上说并不比其它各旗来得差。然而,尽管如此,索尼、鳌拜等辅臣等仍上疏说:永平府周围地亩还有未经圈出的,应令镶黄旗移住。他们还援引顺治帝“凡事俱太祖太宗例行”之旨,极欲实现鳌拜心愿。
这么一来二去之间,时间转眼到了四月,孝庄一方做出了让步,户部遵旨再议镶黄、正白两旗换地一事。这一次,苏纳海自知无法阻拦,只好提出两议之策拖延(就是再开会议,再讨论)。结果,鳌拜等人在上报会议结果时,却欺上瞒下,将两议中对自己一方有利的内容全部纳入,同时抹掉了反对的声音。
另一方面,鳌拜执意更换旗地,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苏克萨哈为维护正白旗的利益,奋身力阻。他联合户部尚书苏纳海、三省总督朱昌祚以及巡抚王登联上疏直言此举不可为之。
为此,鳌拜恼羞成怒,他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失去了理智,竟利用职权,直接编造了一大堆莫须有的罪名,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捉拿下狱,议罪受审,意欲除之而后快。
康熙帝玄烨见事关重大,牵涉其中的皆是朝廷重臣,因此特召四辅臣入宫询问。
鳌拜见机,就直接在御前要求康熙下旨,将苏纳海等置重典、判死罪。他态度强硬、气势汹汹,索尼、遏必隆因与他本就是一派,故而点头附和,完全没有反对的意思。四人之中,唯独苏克萨哈缄默不语,以沉默来与之对抗。
康熙见苏克萨哈如此,明白这其中定有内情,因此拒绝了鳌拜的要求。苏克萨哈见皇帝有心袒护正白旗,心中不由松了一口气,以为一场风波会就此过去。谁知,四人出宫后,鳌拜却胆敢直接矫昭,不顾康熙的旨意,仍旧按照自己的意愿,将苏纳海等三人诛杀弃市了!
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被处死后,他们的家产也随之被抄没。十二月,这场圈换旗地之争以鳌拜得势暂告结束。
那么,苏纳海等人的主张究竟正不正确呢?真的只是纯粹为了维护正白旗的利益,还是真正站在公道的立场上、为黎民百姓们考量呢?对此,我只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鳌拜得势那段时期,他一共迁移了镶黄、正白两旗壮丁六万余人,圈换土地三十一万余晌,迫使大批人民失去土地,导致大批农民衣食无着,饥寒交迫,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鳌拜随意杀害忠良之臣的行迹也使得他与苏克萨哈进一步交恶。四辅臣关系越来越僵化,使得清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
换地之后,苏克萨哈的处境日益艰难。四辅臣的讧斗更加激烈。即使是表面温和、看似一碗水端平的索尼,也应苏纳海事件对他厌恶透顶。
经此一事,鳌拜日益骄恣,索尼因不喜苏克萨哈,同时自己又年迈多病,故而对鳌拜所作所为愈加放任。遏必隆更是明目张胆地与鳌拜同旗结党,事事附和、沆瀣一气。苏克萨哈因分量不足,虽有心反对鳌拜却力有不逮,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于是,鳌拜开始彻底撒开手独揽朝政,从此只手遮天、左右朝野、是非全凭个人喜好。
自苏纳海等人死后,朝廷众臣见风使舵,纷纷党附鳌拜,苏克萨哈愈发孤立无援,怏怏不快。康熙六年,他对黑暗的朝堂彻底失望,因此乞请驻守先帝福临的孝陵,想要就此退出争斗。谁知,鳌拜却不肯放过他,他借机罗织苏克萨哈二十四大罪状,拟将他与长子查克旦凌迟处死,余下子孙全部处死,籍没家产。
康熙帝洞见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