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鳌拜与苏克萨哈的矛盾,并非是个人恩怨,而是两黄旗与正白旗之间的斗争。鳌拜在与苏克萨哈的角力中所图谋的,也不是个人私利,而是两黄旗将士的一口气。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讲,索尼与鳌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致的。因此他的纵容,实际上是一种必然!
那么既然是必然要纵然的,又为什么不像遏必隆一样公开站队,而要选择置身事外、称病不出呢?这个,就不得不绕回到当时的形势与索尼本身的性格上去说了!
说起索尼明哲保身的态度,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孝庄!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索尼一直以来都是孝庄的人。他说话办事,总要看几分孝庄的意思。
拿镶黄旗与正白旗换地的事情来说吧,其实当时正白旗已经交由皇帝亲统,与镶黄旗一样,同属上三旗。也就是说,对统治者们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换不换地都一样,这件事办的毫无意义!完全是在没事找事,兴师动众地去劳命伤财!故而,站在孝庄与康熙的立场上来讲,他们是绝对不赞成圈地的!
既然圈地的事,孝庄他们是不赞成的,也就是说鳌拜真正相斗的,其实并不是苏克萨哈,而是站在苏克萨哈背后的孝庄太后!关于这一点,至关重要!
不论鳌拜他自己看没看出来这一点,但索尼对此肯定是知道的,因为孝庄肯定会明里暗里地提点他。虽然他身为正黄旗,对正白旗也有怨恨,对鳌拜报复正白旗的做法是支持的,但作为一个忠臣,在孝庄面前,他肯定是不敢造次的。因此,为了两全,他只能选择沉默,用不发声来纵容鳌拜与苏克萨哈相斗了!
讲到这里,你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换地事件会给鳌拜埋下杀身之祸了。他触动了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还挑战皇威,多次矫诏,不论他的出发点是公是私,都已经死罪难逃!
如果说鳌拜的任人唯亲、党同伐异孝庄可以看在他于清朝有功的份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那么,他那种敢于明目张胆地与她相斗,甚至逼死她的棋子的行为,绝对是她所不能忍的!
康熙五年十二月,换地事件以鳌拜一方的胜利告终。通过这件事,孝庄与康熙明显的感觉到,鳌拜已经成了个祸患,因此,不得不除。
虽然鳌拜势必要除,但他权大势重,羽翼遍布朝野,要除掉他并非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毕竟曾是忠臣,孝庄最初,并不想杀他,只想逼迫他交出辅政大权,让他主动隐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暗中将索尼和苏克萨哈叫到了宫中,商议交权一事。
当时,距离康熙大婚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孝庄为了拉拢索尼制衡鳌拜,早已将他的孙女娶进宫来、立为皇后了。这场婚姻,将赫舍里一族与康熙皇帝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不论是索尼还是他的儿子索额图,帮助康熙除去鳌拜的念头都是绝对真心实意的。
康熙六年三月,经过反复的商议,孝庄命索尼与苏克萨哈牵头,硬是拉上遏必隆、鳌拜一起上书请求康熙帝亲政。鳌拜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当时迫于舆论压力,还是以四辅臣共同的名义,一同上书了……
面对四辅臣的“辞职信”,康熙帝没有马上答应,他看鳌拜心不甘情不愿,知道这次亲政恐难达成,因此只是下诏褒奖索尼忠心为国,加授他为一等公,并与之前授予的一等伯一起世袭。
面对这样的盛恩眷顾,索尼力辞,但康熙帝没有准许,仍然坚持封赏。就这样,卸任之事不了了之。
同年五月,索尼病重,自知时日无多。他感念皇家的隆隆恩宠,决定在死前再一次上奏,力请康熙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他的上书写得情真意切,表达了一个忠臣在弥留之际最后的祈愿,感动了整个朝野。鳌拜也无话可说,只能遵从。
六月,索尼病死。康熙万分悲痛,并遵照他的遗愿开始亲政。为了稳住鳌拜,他加恩辅臣,仍命剩下的三人佐理政务。
结果,朝廷上就出现了皇帝已经亲政,却仍无法应对鳌拜的局面。为了继续完成索尼留下的重任,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自己的辅臣之任,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
苏克萨哈这一步棋算得精妙。索尼死后,他就成了三辅臣排名第一顺位,如果他主动提出卸任,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这一招,显然触及到了鳌拜的要害,一步把他逼到了底。
然而鳌拜并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根本不甘心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为了化解危机,他变被动为主动,反客为主,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了应处凌迟、族诛之刑,企图彻底除掉他。
后来的事情,咱们差不多就都知道了,苏克萨哈的被杀,显然是鳌拜对孝庄的彻底宣战。索尼与苏克萨哈的接连死亡,让孝庄短短数月间折损了两枚棋子,由此,她杀鳌拜的心,才算是彻底坚定了下来!
纵观索尼一生,始终都担得起一个“忠”字。他的才能也许不及鳌拜,但他的人品却绝对比鳌拜贵重得多。当个人利益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