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面临着前所未有严峻挑战。
同一年,后主刘禅继位,改元建兴。以诸葛亮为丞相,加封其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动荡的蜀地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稳定。而吴、蜀双方迫于曹魏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也不得不捐弃前嫌,再度联盟抗曹。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采纳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策略,七擒七纵南蛮王孟获,平定了蜀汉后方,为北伐曹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魏一方,曹操的继任者曹丕连年出兵伐吴,双方互有胜败,但总体上孙吴抵挡住了其南侵的势头。建兴四年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亡,临终前命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新皇曹叡执政,曹魏政权内部了短期震荡阶段,一时无暇对外征伐。
时光荏苒,转眼已近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年末。
天水郡,坐落在大魏国土西陲,蜀魏边境之上。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边陲小郡,却注定成为这风云际会的三国末世最耀眼的地方。
天水郡得名于汉武帝年间。传说当时,上邽城附近连年大旱,民不聊生。一天夜里,上邽城周围百里之地突然乌云蔽月,仿佛末日降临。顷刻间,地动山摇,伴随着一阵巨响,一个万丈见方的地缝赫然出现在这片干涸的黄土地上。天空中电闪雷鸣,如银河般的水柱划破漫漫长夜,自上而下倾泻于此地缝中,形成一湖。
湖成,一切又重归宁静。后来此湖之水“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灌溉千里,造福一方。此事传至汉武帝之耳,颇感神奇的武帝便在上邽以北此湖旁新设一郡,名为“天水郡”,逐渐沿袭至今。
天水郡原本的治所在冀县。多年前,马超举兵讨曹,冀县作为当时的主战场之一,饱经战火摧残变得破败不堪,新上任的雍州刺史赵昂便将天水郡郡治由冀县迁至上邽。
上邽城北门。
常年受凛冽的北风蚕食,黄砂土夯筑的城墙上已是坑坑洼洼。城墙之上本应排列整齐的墙垛像是耄耋老人嘴里的牙齿一般,参差不齐,处处是缺损。角楼与城楼破损得更为严重,不少地方已经塌陷。
蜀魏边境已相安无事多年,可上邽城如今这样的景况却像是刚刚经历了一场触目惊心的守城大战人不禁心中纳闷,这面城墙到底是有多少年没有修缮过了。
城墙上稀稀拉拉的站着几个卫兵,他们手中握着的战戟此时就像是老人拄的拐杖,支撑着有些虚浮的身体立于寒风之中。卫兵们斜倚着长戟,眼微微眯着,不知是在观察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情还是在怀念昨夜的酒与美人。
常年的安逸已让这群机警的猎犬变成了乖顺的绵羊,没有丝毫警觉性。每日的站岗都只是装模作样地走走过场,从站上岗位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企盼着结束,脑海中畅想着劳碌过后该如何好好犒劳自己。
城内的屋舍相较于城墙则是显得更为破败,上邽人常自嘲说,在这里,若要觅得一处能遮风蔽雨的屋子,只能去马太守府里找。
即便残酷的事实摆在每个上邽百姓面前,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因为祸从口出的道理每个人都懂。一旦这些牢骚被太守安插的人听到,轻则一顿毒打,重则牢狱之灾,即便是丢掉了小命也没有人会感到太过意外。
杂草丛生的城门附近,往日里人流稀疏,可以罗雀,今日却反常的有些热闹。城门前围拢着一群人,其中男人居多,也有几位上了年纪的中年妇女。一个头发和胡子全都花白的老人,在人群的最前面,看上去在努力尝试着控制众人的情绪,很显然是位当地耆老。
“滚!”
“滚出去!”
“这里不欢迎你!”
群情激奋的人群中不时有骂声传出,几个面相有些凶恶的汉子更是扯着喉咙嘶吼,激动之际口沫横飞,原本有些蜡黄的脸此时涨的如同大枣一般彤红。
而在这群恶汉的对面,立着一道曼妙倩影。
“这地方的风俗怎么这么剽悍?不知是哪里得罪了他们?”少女黛眉微蹙,斜视着眼前这群颇有些粗鲁的当地人,显然一时间也有些搞不清楚状况。这是自她记事以来第一次来到天水。
一位挺拔的青袍少年见状,缓缓挤入人堆,抬眼望向对面的少女,素来对男女之事有些淡漠的他此刻也不禁多看了几眼。
只见少女的曼妙身影笼罩在一件雍容华贵的白色锦袍之内,更为显眼的是她背后披着的白色披风,材质做工均是极为考究。配上那玲珑有致的身段和修长笔直的双腿,尽管因连日来风尘仆仆地赶路而导致面色上有些疲惫,仍掩盖不住少女骨子里的那份高贵气质,瞧着便不像是普通人家的姑娘。
少女年纪不过十四五岁,一张俏脸还未完全摆脱稚气。一头乌黑秀发披散,如瀑布般洒落在香肩之上,看发饰显然不是汉家女子的装束。少女五官也是极为精致,像是经过神工巧匠之手,精雕细琢地镌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