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为辖区距离长安城太近,同华军三四万也皆精锐,李豫始终下不了决心讨伐周智光——心腹间有此恶疾,实在太凶险啦,一旦施药过猛,怕是整个人都要完蛋!他自然责问鱼朝恩,鱼朝恩跪地痛哭,抱腿谢罪,说奴婢也没想到周智光是这种白眼狼啊,如今其势已成,就连奴婢也约束不了他……
李豫并不傻,明白鱼、周之间,不可能彻底割绝联系,则一旦讨伐周智光,鱼朝恩或将从中作梗,一旦收拾鱼朝恩,怕是周智光将会即刻竖起反旗来。由此只得暂且忍耐,等待机会,徐徐图之。
和政公主对此给出的建议是:“今秋御蕃,大调关中兵马,且看周智光来不来。若其来,便可寻机擒下;若其不来,待蕃贼退后,以献俘之名聚兵灞上,一举平之。”李豫首肯了。
如今王驾鹤又提起此事,表面上是责怪李汲太过操切,朝廷尚有心腹之患,哪里有空搭理天雄军?其实是为了再刺鱼朝恩一剑。
李豫一想起周智光来,不禁更为恼怒,随即又顿足道:“李汲过于操切了……”
——————————
李汲为什么如此急切,要上陈田承嗣之奸,游说朝廷下旨讨伐呢?因为他逐渐醒悟过来,自己的政策有所偏差,只可施于一时,不能及于长远。
他利用手中的武力,打压州内豪强地主,大肆收夺田产,固然很快便将魏博形势稳定了下来,且有望在两三年内恢复生产,但同时也留下了一大隐患——就是麾下那些将兵,日益骄横,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其实从前颜真卿也劝谏过,对他说:“节帅厚养将卒,使彼等但知有节帅,而不知有朝廷。彼皆小人哉,不通圣人之教,不懂忠节之义,唯因恩惠相附,一旦恩衰,必再鼓噪——正所谓‘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今以两州之地,募三万雄兵,岁入八成以供军用,安能长久?且节帅犹以为不足,则若逢荒歉,如何应对?若朝廷易以他帅,又如何统御啊?”
钱粮稍微充裕一些以后,李汲也加大了对镇兵,尤其是魏州防军的投入。为了能够每隔一天便操练一场,尽快提升队伍的组织性和训练度,日常衣食供给颇为丰足,连颜真卿瞧着都眼晕。据老人家所说,他为官三十载,其中出镇地方并领兵也将近十年,还从没见过地方部队可以吃得这么饱,穿得这么暖过。或许也只有都内禁军,才有这般丰厚衣食吧。
根据唐初制度,军士月支粟一石、支绢一匹,但那是物价低廉时期的定额——天宝以前,斗粟不过二十钱,甚至有低至五钱的,布一端不过一二百文,良绢一匹也超不过千文——安史之乱后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资源匮乏,百物腾贵,再加上兵数暴增,就没哪家可以足额供应了。一般情况下,钱粮足则多支钱粮,绢布足则多支绢布,普通士兵能得七成,已属厚待——包括一段时间内的京师禁军。
当然啦,各节镇多置牙兵,则牙兵往往能得全额粮绢,但从除田承嗣外诸镇牙兵多不足千便可得知,很少有谁可以足额供奉更多士卒的钱粮。
李汲的灵魂终究来自于物资极大丰富的后世,深知唯有饱食,士卒才有气力,能耐苦战、久战的道理,他一直就想尝试着用充足的碳水和蛋白质,训练出一支举世无双的军队出来。如今既然主掌一镇事务,除了需要跟颜真卿吵几场外,诸事皆可自专,自然打算将此念想付诸实施了。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别说超迈当世了,即便按制度足额供奉三万兵马,以如今魏博镇的财力,都不大拿得出来。于是李汲只能先紧着防军,尽量给予饱食,且常有荤腥——为此他专门设了几家养猪场、养鸡场,使协军管理——但即便如此,在颜真卿看来已是前所未有的厚遇,军士体力也仅仅能够保证隔日一操罢了……
结果镇内财政支出的八成,就都用来养兵了,颜真卿反复劝谏,此非长久之策啊。你不把士卒喂饱,他们还有念想,或思立功受赏,逢战而喜;你如今把他们供应提上去了,再降下来就难啊,士卒必定鼓噪作乱。可是碰上荒年怎么办?或者你隔几年转任他处,接手者又该如何处理啊?
当然啦,颜真卿更重视的是,李汲如此厚结军卒,使得魏博兵但知节帅而不知朝廷,久必为祸。难道你还打算在魏博待一辈子不成么?难道你还打算父死子继不成么?那不是等同割据了?从前无此先例,此例也不可自魏博而开。
李汲当然不打算一辈子镇守魏博,他还心心念念跑西陲去对战吐蕃呢。一开始吧,对于颜真卿的劝谏,他并不怎么在意——不把士卒喂饱喽,还奢望他们会拼死为你而战,以求战后犒赏,这不扯淡呢嘛!再者说了,河北多健儿,我若不能厚养士卒,使他们在体力上远迈别镇,也不大可能以寡敌众啊。
虽说他谋求合纵连横之计,逐一扫平燕赵降藩,但也必须做好面对数镇联手的最险恶局面。据说田承嗣涸泽而渔,已募七八万众,卢龙、成德亦本有胜兵五万,而魏博只有三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