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马过隙,转眼之间半年过去,又到金秋十月,塞外瓜果飘香遍地金黄,一派丰收景象。这半年时间里,毛文龙在尚少强百般安抚下,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在一次偶然机会,他采纳了瞿大人建议,准备参加三年一次的武举乡试。翻过年他便25岁,达到武举年龄的上限,而明年即是会试,如果会试中举可以得到殿试机会,多么难得的一次机会啊!他一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地机遇,努力一搏。
武举制度源于大唐长安二年(公元700年),由则天女皇首创,“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从公元702年到907年的三百多年里,有1000多名习武之人通过武举获得状元或进士身份。其中最著名的将帅当属公元731年以“武举异等”及第状元的郭子仪,被皇帝授予六品长史之职。
到了宋朝,武举彻底改变了唐朝单凭武艺选拔人才的作法,仅保留射箭这一项,增加了谋略考核,把《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三略》、《李卫公问答》、《尉缭子》、《六韬》等“武经七书”作为主要考试内容。若不能对这七套书籍烂熟于心,武艺再高,也不能考中武举。
而元代自始自终没有设立武科举,只用蒙古人、色目人作为世袭军官。
进入明朝后,“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谋略置于武艺之上,如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考四书,后来改为默写武经。
按照大明律法,武举乡试在各省布政司举行,考官由省级抚按官、三司官及提学官充任。考试内容为:初九首场考骑马射箭,距箭靶三十五步;第二场考步射,距箭靶八十步,初十五第三场,考谋略题一道。
毛文龙此次下了决心,矢志不移发誓要金榜题名,他不想一辈子碌碌无为,既然从军就应该统帅三军名扬天下。
针对考试科目,毛文龙特地拜两位高人为师:一是瞿大人,教授谋略;二是布日固德千户长,传授箭法。瞿大人原本文举进士出身,入仕后凭借勤奋清廉一帆风顺官至封疆大吏。此人看似文弱,却胸怀天下,熟读兵书,论谋略不亚于任何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布日固德箭法得到祖传精髓,轻易不出手,出手则石破天惊。
半年时间对于常人若想学到两人皮毛都不可能,但毛文龙天资聪敏,领悟力很强,几个月过去已经掌握七、八分,应对武举考试绰绰有余。
转眼之间乡试日期临近,毛文龙作为立下战功的有功之臣被甘州路推荐参加三年一度的武举选拔,与他一起应试的还有十余人,其中包括沈啸虎和黑旗长。
乡试那日,人山人海,观看考试的人把考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大多没有见过武举考试,都抱着看稀奇热闹的心态。妇孺老幼倾巢出动,半大孩童嬉闹声、襁褓里的奶婴啼哭声响成一片,简直像赶庙会一般。
首场开始,由于应试人员众多,分为四轮,每轮五组,每组二十人,毛文龙和沈啸虎排在最后一轮且同一个小组,两个人由此展开平生第一回较量。
乡试属于初级选试,应试者良秀不齐,每一轮都会淘汰掉绝大部分,真正中举者寥寥无几。好些骑射的人要不拿不稳弓箭,要不射出去的箭脱靶,总之花样百出,考场周围不时发出阵阵哄笑,看得考官连连摇头。很快最后一轮选手出场了,沈啸虎名列第十二位,毛文龙位于第十八位。
只见沈啸虎前拥后簇进场,满脸骄横目空一切,仍旧一身白衣打扮。他手握一张梨花木弓,雕琢精细,以红漆粉饰,内行人一看便知此物身价不菲。坐骑是一匹波斯骏马,形体俊美,毛发鲜亮,俨然马中美男。沈啸虎翻身上马,先打个呼哨巡场一周,引来不少年轻村妇声声惊呼,然后才张弓搭箭,“嗖、嗖、嗖”连发五箭,箭箭射中靶心!“好箭法!好箭法!”几位主考官禁不住拊掌称赞,人群更是欢声雷动。沈啸虎傲然下马,站在一旁看是否有人可以胜过。
眼看高手在场,剩余考生居然全都主动放弃,唯有毛文龙应考。
毛文龙的坐骑很是寻常,好在布日固德大度,把自己的爱骑借予他。毛文龙骑上那匹蒙古马,一言不发,用手往马臀上轻轻一拍,战马长嘶一声,撒开四蹄奔跑起来。毛文龙骑着马边跑边拈箭在手,跑一圈射出一箭,连跑五圈,也射出五箭。电光石火之间,五箭悉数射出,毛文龙勒住缰绳,跳下马,等待报靶。
刚才还喧闹的人群顿时鸦雀无声,只听见报靶声传来:“五箭只有一箭正中靶心!”一个主考官猛然起身喊道:“不对啊,我怎么看见五箭全中呢?!另外四支明明没有脱靶嘛?快,快把箭靶拿来!”待箭靶递到主考官手中,几人定睛一看:靶心已经呈现酒杯那么大一个小洞,分明是五支箭皆射中靶心,后面一支被前面一支抵出去,只剩下最后一支插在上面。这是何等高超的箭法!主考官们平生从未见过。
接着考步射,距箭靶八十步。上一场毛文龙出尽风头,让沈啸虎颜面扫净,憋了一肚子气的他决心在这一轮扳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