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张婶对一个箱子都觉得奇怪,张瑶也不好再在张婶面前整理东西,那些衣服在张婶眼里绝对是奇形怪状的,有些说不定她还觉得有伤风化呢。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
而书籍,就算现在纸张不算稀有,可是装订得那么好,还有那么小的字,估计任谁看了也会觉得奇怪。不过这其实是张瑶想多了,张婶大字不识一个,家里也没读书人,她连平常书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哪儿会怀疑什么。
那书,张婶也是瞥见了的,也只是觉得张瑶来历不凡,居然还随身带着这么多书。要知道这个时代,只有深闺大院里面的小姐才会读书,一般的乡户人家,一大家人能省吃俭用送一个小子去读书识字已是不容易,哪儿有闺女会读书的,而且书的价格可是不便宜。
张婶后来和秦叔一起吃了张瑶送的面包,觉得那是自己有生一来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绵软香甜,回味无穷。这种样式,连镇上的糕点铺子里,都没见过一样的,更觉得张瑶肯定是哪家的大家小姐或者富家妇人。觉得不能得罪,对张瑶的态度都好了更多,隐隐还有些敬重的样子。
张瑶在张婶家又住了三天,这三天张瑶因着不想惹人麻烦,根本不怎么出门,基本上就跟着张婶打打下手。张婶做饭,张瑶就烧火,张婶绣花,张瑶就在边上,拿着块破布学。
张瑶学会了怎么挽发髻,其实也没像古装剧里面,把头发梳得那么高难度,张婶只是普通农家妇人,不过是将头发编成长长的辫子,然后盘在脑后,用根木簪插上固定。
张瑶的头发和张婶比,可是短了太多,结成辫子也没多长,她稍微变通了一下,想起现代流行的韩式盘发,就尝试着弄了,现把头发在脑后编起来,然后再把发尾往头发里面塞,最后找了个自己的发夹遮住。
这样就把头发都盘起来了,看起来倒和古装挺配的,连张婶都说这样梳挺好看的。不过张婶也隐晦提醒过她,一般闺女家一般是梳垂髫的,只有妇人才会把头发全部盘起来。
张瑶认真考虑过了,张婶一直以为她只有十七岁,其实她已经二十岁了,在这个时代,一般姑娘十三四岁定亲,十五六岁成亲,留到十七八的就是老姑娘了,何况她都过了二十快二十一了。
在现代这个年纪算是很年轻的,可是在这儿,那个是剩得不能再剩的剩女了。她也没期望着在古代嫁人,首先一条就是她无法忍受自己的男人三妻四妾,其次她可能心中还隐隐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回去,不想再这里有自己无法割舍的人。
所以,她宁愿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丧夫的寡妇,那样在外行走也方便,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三天的时间,她头上的伤也好了很多,把刘海放下来,基本看不到有伤了,张婶在闲暇时,还给张瑶做了双绣花鞋。前两天张瑶就找秦叔说过,她想去县里看看,能不能把身上的东西当了换点钱,秦叔告诉她,以她的脚程到镇上走路都要花两个时辰,到县城估计得走上一天。
她也弄清楚了,现在是十二时辰计时,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意思是就算到镇上,她也得走四个时辰,来回就是八个时辰,光想想就累啊。
秦叔又说道:“我打听过了,村长家的李三郎过两日要到县城里面去为她闺女置办嫁妆,我和他谈妥了,让他到时候捎带我们一程。”秦叔这样说了,还安排好了行程,可见是把张瑶的事儿放心上了的,张瑶也就放心了。
第四天一大早,张瑶便带着自己的东西和秦叔一起到了村长家,乡下人家都习惯了早睡早起。李三郎一家也差不多收拾妥当了,就载着秦叔和张瑶一起出发了。
李三郎的爹是村中的村长,所以李家也算是村中数一数二的富户,家中的孩子,还送了两个机灵些的去镇里上私塾。所以整个村子里,也只有他家有钱,能够买得起马车,一般人家,能有辆牛车已经算很不错的了。
李三郎坐外面赶车,秦叔也就在另一边的车辕上坐了,并没有进马车里,可能是因着男女有别吧。张瑶和李三郎的媳妇,杏花婶子一起坐在马车里面。秦叔当时介绍的时候,也就让张瑶叫她杏花婶子,张瑶也就顺着叫了。
秦叔也按照先前说好的介绍她说,她是自己媳妇的远房侄女,父母早逝,嫁人后去年丈夫出意外去世了,因着她没有为夫家留后,被赶了出来,现在举目无亲只好投奔她姑姑。乡间人也是淳朴,李三郎和媳妇,听秦叔这样说,不仅没对张瑶起一点疑心,反而看她的眼神都带上了同情。
马车里就张瑶和杏花婶子,杏花婶子听她年纪轻轻就死了爹娘,又死了丈夫,先是觉得她可怜,后又觉得有些晦气,自己家闺女正要出嫁,总想她能顺顺当当的。
心中这样想着,本来想和张瑶攀谈的兴致也没了,还把身子向远离张瑶的方向挪了挪。张瑶也不是没眼色的人,当然看到了这些细微的变化,她先稍有不解,后稍一思索,就明白了七七八八,古人多有迷信,她也不觉得有什么,她还懒得搭话呢。
张瑶就那样静坐着,手里抱着个包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