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姑娘的脚步姗姗来迟,满眼望去,姹紫嫣红,草长莺飞,一片欣欣向荣。
在这美好的季节,刘恒的心情特别好,每天都能按时上朝,埋头案牍,不停地看着从各地飞来的不同的奏章。他决心做一个守成的令主,通过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扶植农桑,奖励垦荒天下百姓过上家给人足、仓满囤溢、再无冻馁之虞的日子。在他的脉管里,流淌着仁慈宽厚的血液,改变鳏寡孤独无所依靠的悲惨情况,他决心在全社会实行赈贫济弱、孝老爱幼制度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第一个在历史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他坚信,通过他与大臣悉心治理,大汉朝一定能走上中兴之路,并且能彪炳史册,流芳千古。实现这个光辉而又远大的目标,他夙兴夜寐,勤勤恳恳,不敢有丝毫怠慢,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摊子,不知有多少大事急事正等着他处理。
大臣们趁着皇上心情好,向他递交了关于立皇后的奏章。他把奏章浏览一遍,沉吟不语。什么原因呢,因为奏章里仅仅提了立皇后之议,并没有指名道姓立谁。他看着大臣,心里暗暗说:“这真是一群聪明的大臣,明明知道立谁,却故意不说明,给朕打起哑谜来了。”他不便讥讽、挖苦大臣,而是想了想,笑着回答:“卿等一番好心好意,朕领了。令大家遗憾的是,朕不能乾纲独断此事,因为朕上有皇太后,需要禀明她,才能体现朕一片孝心。”
“陛下仁孝,千古罕有。”刘恒的话看似推诿,其实不然,大臣们也知道他是个大孝子,肯定会拿着大臣的奏章,去长乐宫,禀明皇太后皇太后圣裁,于是,他们跪下来,奉承皇帝两句,耐心回复。
下朝后,皇帝拿着群臣的奏章,来到长乐宫皇太后的住处,禀明。
薄太后静静地听着,面带微笑,不时点头。等刘恒说完,她笑着问了一句:“儿子,你看立谁好呢?”
看皇太后征求自己的意见,刘恒诚实地回答:“皇后母仪天下,统驭后宫,非贤淑之人不得为之。”
薄太后轻轻地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说:“是啊,后宫再也不能发生‘人彘’的悲剧。”
一提到吕后与戚夫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刘恒的后脊梁骨不由冒出一股寒气,他暗暗想:前车之鉴,后人之师,决不能让这种悲剧在自己的后宫重新上演。想到这里,他心有余悸地对太后说:“既然太后提出‘人彘’的事,那你对皇后的人选一定心中有数了。”
“也许哀家会看错眼,也许哀家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但你要相信哀家,哀家是你好,是大汉的天下好。”薄太后两眼看着儿子,射出两道柔和却非常坚定的目光。
在太后的面前,刘恒永远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看着母亲慈祥的脸,语气果决地说:“母后,你说,你大胆说吧,皇儿一定听你的。”
“你看,你现在四个儿子,刘启、刘武算是年龄比较大的,他们的母亲又都是漪房一个人,这么多年来,哀家比较了解漪房,尽管她出身贫贱,但她是一个贤淑善良、豁达柔和的好女人她当皇后,统驭六宫,绝不会发生‘人彘’的故事。”薄太后用十分肯定的口气,对窦漪房做了较高的评价,这说明她比较了解窦漪房,也说明她们婆媳平时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和睦和融洽。
刘恒的眼睛闪着明亮的光芒,连声称赞:“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说罢立皇后的事,母子俩又谈论起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薄太后教导皇帝尽量少扰民,不扰民。她深有感触地说:“咱娘俩在代国的时候,就害怕朝廷给派什么差事,朝廷一来圣旨,咱们就心惊肉跳。”
“是啊,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想起从前那些数不清的繁重的差役,刘恒禁不住痛苦地摇头,连声叹息。
薄太后轻声呢喃:“无为而治是一种最高的也是最好的执政境界。”
“如果让皇儿理解的话,‘无为而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理念,而绝不是消极怠慢,荒废朝政,什么都撒手不管。”刘恒眨了眨眼睛,略微思考,笑着发表了自己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看到儿子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无为而治”的内涵,薄太后笑了,亲切地说:“山上的花草没人,不是照样长得山花烂漫吗?”
“如果有人稍加修剪一下,乱蓬蓬的花草不就长得更加整齐有序了吗?”刘恒补充道。
通过母子俩这一次长谈,朝廷决定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国策,扶植农桑,奖励垦荒,努力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安康的日子。
几天后,皇太后颁布懿旨:立窦漪房为皇后。
举行皇后庆典之前,窦漪房在宫里对着一面铜镜,仔细看着铜镜里的自己,只见铜镜里的自己凤冠霞帔,绣着荷花的红色裙子长拖在地,款款摆动。脸上薄施粉黛,淡描峨眉,一双大眼睛明如秋月,顾盼生辉。
她回想起贫穷的父母亲不幸早亡,回想起失散的兄弟杳无音讯,回想起自己皇宫,掏钱托大谒者张释的门路,想分回赵国而被阴差阳错分到遥远的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