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雒阳今洛阳大道上,一个穿着黑色长衫的白面书生迎着金灿灿的太阳,疾步走来。√他瘦高个,高鼻梁,一双大眼睛深湛明亮,炯炯有神,手中拿着一卷《尚书》,直奔河南郡守吴公的府衙。
当他来到吴公的府衙,只见府里上上下下忙忙碌碌,差役和家人正把贵重的家什往马车上搬,他不由感到好奇,走进吴公的书斋,看到吴公捻着几根稀疏的胡须,眯着眼睛,十分专注地看着院里的碧草。
吴公是秦朝名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学问渊博,满腹经纶,在治理河南郡期间,社会秩序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政绩斐然,被评为天下第一,人们交口称颂,是一个难得的循吏。所谓循吏,就是那些在当时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
他看见书生进来,立即缓过神来,朗声说道:“贾谊,你来了。”
这个叫贾谊的书生一脸困惑,不解地问吴公:“吴老师,你让人通知学生过来,学生不敢耽误,一路急匆匆赶来,一进门,看到家人们都在翻箱倒柜,往马车上搬贵重的物品,难道我们要搬家吗?”
“是的,我们马上要搬家。”吴公把手一伸,示意他坐下,深沉地说:“新皇帝登基,把天下贤明的官吏召集进京,另有重用。我因为在年终考评中获得第一名,这一次也在选拔之列。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估计当廷尉的可能性较大。”
贾谊站起来,高兴地说:“吴老师,这是一件大好事,应当祝贺才是啊。”
“唉。”吴公长叹一口气,瞟一眼贾谊。
贾谊看吴公用眼睛瞟自己,何等聪明,赶紧凑近吴公,机敏而又亲昵地问道:“吴老师,你好像有什么心事?”
吴公用非常友善的目光看着贾谊,动情地说:“你是我最得意的门生,当我接到朝廷调离书,第一个想到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这位勤奋好学的书生,说明你在为师心目中的地位何等!为师就要入朝了,不知你愿意不愿意跟着为师走?”
听说老师要把自己带到长安,贾谊的心情无比激动,眼睛湿润,嘴角颤动,情真意切地说:“老师三年前把学生招到你的官府,非常器重,十分关爱,悉心传授学生受益匪浅。俗话说得好:‘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今吴老师遇到这千载难逢的升迁机会,学生正好跟随老师一同入朝,匡扶社稷,效忠皇上。”
吴公满意地点点头,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头,亲昵地说:“那么你也收拾一下。”
贾谊走出吴公的书斋,叫来几个差人,来到自己平时生活、学习的地方,把那些的书籍装进木箱里,足足装了五大箱子,抬到马车上,跟着吴公,踏上西去长安的道路。
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郡的郡守吴公如此欣赏年轻的贾谊呢?这要从头慢慢说起。
贾谊从小就是一块学习的料,他不仅知道学习,而且学习十分刻苦,每天起早贪黑,手不释卷,反复诵读,通过广泛涉猎,以至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全部读完。
为精益求精,学有所成,他拜张苍为师,张苍就是现在担任御史大夫的张苍,与韩非、李斯是同学,是荀子的弟子和当时秦朝的博士,对《左氏春秋》颇有造诣,看贾谊虚心好学,就悉心传授,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到了青少年时期,贾谊的知识结构在原来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除了能倒背如流《诗经》、《尚书》、《左氏春秋》、《诸子百家》外,还写出像《道德论》、《道术》等文章。
他酷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末期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通过屈原的作品,他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对屈原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倍加推崇;对屈原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大为赞赏。他决心向屈原学习,做一个恩怨分明、正直善良、效忠皇帝、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
由于自己的不懈努力,贾谊在河南郡名声鹊起,逐渐传到郡守吴公的耳朵。吴公不仅治理辖郡有方,而且爱慕人才。他让差役把贾谊延揽到自己的官府,亲自加以考察。
当他看到贾谊才十八岁,是一个眉清目秀、英才卓荦、令人小伙子,眼睛里流露出惊讶的、兴奋的异彩,问道:“听说你对《尚书》倒背如流,本官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想亲身见证,如何?”
“承蒙大人错爱,晚生这就背诵,但不知大人想听哪一篇?”贾谊深施一礼,镇静地问。
吴公爽朗地说:“就背《牧誓》一篇。”
贾谊扬起两道浓黑的眉毛,熟练地吟诵:“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