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妃的肚子很争气,到了公元前172年,她为太子生下第一个儿子刘荣。这对想儿子都快想疯了的太子来说,就好比干涸的土地上下了一场非常及时的透雨。
太子欣喜若狂,首先到文帝和窦皇后的住处报喜:“儿臣也有后嗣,你们也有皇孙了。”
文帝和窦皇后当然很高兴,闲暇之余来到栗妃所住的大殿,抱着刚刚出生的孙子,笑得咯咯咯响。
之后两年,栗妃接连生了刘德、刘阏于。从没有儿子到一下子生了三个儿子,太子说不出的高兴,而且这三个儿子除了刘阏于体弱多病外,其余的两个儿子秉承太子的基因,一个比一个出落得英俊儒雅。母以子宠,与一直不孕的薄皇后相比,栗妃相当走运,太子对她的宠爱日益增加,并亲口许诺:“一旦继承皇位,便立刘荣为太子。”
爱屋及乌,随着栗妃的得宠,她的哥哥栗贲、兄弟栗卿先后被召入朝廷,摇身一变,由名不见经传的庶民改任郎官,同时本家族一些素无德行的痞子纷纷投靠她,她不加甄别,全部安排差使。这些人在京城长安依仗她的权势,招摇过市,狐假虎威,有的甚至触犯法律,在京城影响甚坏,这与她是非不辨、良莠不分有直接关系。
随着一些流言蜚语传入太子的耳朵,太子开始对栗妃有所警觉,经常告诫她要低调做人,不要张扬,但她却把太子的逆耳忠言当作耳旁风,不知内敛太子逐渐产生逆反心理,由于她是三个儿子母亲,太子一直对她比较迁就,隐忍不发。
长公主刘嫖是太子的亲姐姐,与太子的关系非同一般。许多获悉这条捷径,纷纷通过长公主的关系,侍寝太子,太子正值盛年,身强力壮,对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先后宠爱了若干,最出名的有程姬、贾夫人和唐姬,先后生了刘余、刘非、刘端、刘发、刘彭祖、刘胜等一大堆男孩,这个事让栗妃很恼火,她是那种嫉妒如火的女人,不仅心量狭隘,而且胸无城府,口无遮拦,经常在这些嫔妃的身后啐唾沫,诅咒她们。当长公主把这些说给太子时,太子开始不信,但说得多了,也就相信了,不过他认为女人都是醋罐子,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可如今到底挑选谁当未来的太子,皇上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精挑细选,最后把目光集中到皇长子刘荣和皇十子刘彘身上,觉得他们俩是比较理想的人选。他经常拿两个皇子做比较,发现刘彘尽管比刘荣小十五岁,但刘彘的禀赋更聪明。如果立贤的话,应立刘彘。遗憾的是,这个儿子太小,在儿子中排行第十,既不居长,也不居嫡,加上王娡的娘家人境况一般、没有背景、难以服众这个因素,立他势必出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那就是皇上和大臣们一样,在思想上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坎。这道坎是从高祖开始的,汉朝开国之初,实行太子立嫡长的制度,立了皇后吕雉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后来高祖发现刘盈生性懦弱,难当大任,便想立聪明的如意为太子,遭到皇后吕雉以及大臣们的坚决反对,最后不但没有把如意推上皇位,反而让如意丢掉性命,这个惨痛的教训至今镂刻在他的脑海里。
到了文帝朝,刘恒刚刚即位两个月,大臣们纷纷上奏,要求立皇长子刘启为太子,当时天下形势错综复杂,刘恒考虑到各诸侯国因素,多次逊谢,最后拗不过大臣,立了刘启为太子,是一次典型的立长,文帝坐了二十三年天下,刘启当了二十三年太子,最后成功接班。其实,在文帝刘恒的儿子中,刘启并不是长子,前边有四个哥哥,只是由于他们全部病死,才幸运轮到刘启。
与文帝相比,刘启即位后,没有马上立长子刘荣为太子,主要原因是薄皇后没有子嗣,太皇太后薄氏尚且健在,他只好采取推迟的办法,这一推就将近四年。再后来后宫嫔妃又出生刘彘、刘越、刘寄和刘乘,特别是刘彘的出现他的眼睛为之一亮,仿佛看到大汉王朝未来的希望。
究竟立贤,还是立长?皇上想来想去,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有时想立刘荣的思想占上风,有时想立刘彘的思想占上风,一直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犹豫三年多的时间。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皇上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不能脚踩两只船,只能二者取其一,他觉得,他必须下狠心决断,不能再犹豫下去,再犹豫下去,对国家不利,对朝廷不利,容易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可乘之机。因为只要太子之位虚悬一天,就有人觊觎,有人争夺。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