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有时候有着无形的手,助推着企业向前奔跑,或者逼着你向别人的怀里,投怀送抱。在鹏远集团在急速扩张的过程中,对元亚地产这样一时半会没有做起来的地产公司,抛出并购的橄榄枝,而一直做不起来的元亚地产,也急需一个让他们扬眉吐气振作起来的“奶娘”。
在鹏远集团董事长、我妻子尹秀珍与她表弟、元亚集团董事长康明接洽过后没出半个月,由深圳某会计师事务所拟出来的元亚地产与鹏远地产的并购方案,已经摆在鹏远集团核心团队的面前。从这份草案可以看出来,元亚地产将出让百分之七十的股权,出让金1.2亿,同意以鹏远地产为主来重组元亚地产的团队,元亚地产保留百分之三十的股份,且保留至少两名高管进ru鹏远地产的管理层……
要说,这是地产公司并购案中较为典型的也较少涉及巨额资金的并购案例。近些年来,地产公司之间的并购已成为我国房地产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话题。从万科收购南都,到路劲基建收购顺驰,一系列并购事件不禁让人思忖“房企并购潮到来”。与此同时,我国房地产百强企业销售额占全国市场的份额由10年前的不到10%,不断上升到现在年份额25%以上,由此可见,这种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必然带来企业间并购活动的兴起。
强者欲强,弱者退出的局势,在其他行业是这样的趋势,但在地产行业尤其彰显。万科、万达、恒大、中海、中房、合生、绿地,绿城,这些民企巨头,或者国营背景的大鳄,不仅夺池掠地,而且在人脉关系上,是一些小房企无法比拟的,当你还提着烟酒对某个处长某处局长进行攻关时,人家是从上而下的打招呼或者下文件;人家拆迁的时候,动辙就动用公安这样的力量,作为民企自然是无法抗衡和比较的。这种巨头的强势出击,让各中小房企汲汲可危。也让元亚地产这样的背靠上市公司却没有发展起来的中小型房企,也感受到巨da压力。
要么崛起,要么死亡。这是很浅显简单的道理。当然,如果这些巨头间进行并购,自然不是1.2亿所能拿下来的,而是动辙用多少亿美元来标示单位。元亚地产并购到鹏远地产,其实就是半赠半送,作为元亚地产的母公司,元亚电子也算是忍疼割肉,既然发展不起来,那不如老老实老实的搞老本行。
整个元亚地产的资产的百分之七十,肯定也是不值1.2亿这个数值的。当然,这其中有些不能对外公布的东西,是不能在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中公布出来的。尹秀珍是康明的表姐,一个是舅舅的儿子,是一个姑姑的女儿,这层关系,除了几个心腹知情ren及一干高管知道之外,其余的人怎么知道,万千股东怎么知道?而且,为这桩并购,尹秀珍给康明的妈妈,在山东老家买了块墓地,加之为他爸康..生那墓地鼓门楼,饰碑,还请来山东省书协的一平方尺书法字五万元的大师,书写了铭文。反正来来回回,就花费不下五十多万元。当然,这些花钱也好,人情也罢,也是不能上账的。
鹏远集团并购元亚地产的草案,在鹏远集团核心股东的会议上,得到了一致的通过。这几乎只是走个形势,股东们齐声就答应了。因为这有利可图有便宜可沾的事儿,大家都会积极地做,都会占这个便宜,虽然他们在这沾便宜的事儿中,只占有小小的股份,甚至百分之一都不到,大部分还是康明挟上市公司的资源,倒腾给了他的表姐尹秀珍,但这些股东就是高兴,就是觉得自己有份,有额外的收入,这是人性的弱点。
虽然收购的事儿有了希望,但鹏远地产因为在全国各地的项目四处开花,广东汕头,潮州,湖南株州,广东云浮、陕西西咸新区等工地的开工建设,这就动用了公司的大量钱款,加之公司总部在蛇口这边也重启了一个新盘,光押金就交了几千万元,而且前前后后估约要投入三个多亿,要在这时候真正拿出来1.2亿元现金收购元亚地产,也实非易事。为这事儿,鹏远公司只得向深圳各大银行求助。
那段时间,我和尹秀珍天天开着车,奔走在深圳各大银行间,开始是和一些区行的行长副行长打交道,后来又与市行贷款科的科长、副行长、行长打交道。虽然近几年这银行都喜欢贷款给地产开发公司。原因就是这地产行业的经营还算稳健,收益还可以,坏账也少,银行间的钱便哗啦啦地流向地产开发公司。但是,像鹏远集团这样嫩稚的地产公司,他因为发展得太快,已经超出贷款的授信额度太多,这就是放在什么好的行业,都不好贷款了。奔波过深圳人民银行、建设银行、还有好几家银行,都不肯再贷后,我们有些心灰意冷。因为他们的口吻如出一辙,就是因为超出授信额度太多,怕企业经营中出现风险,这样的话到时候银行所担负的责任就大了,回款就很危险。
为此,尹秀珍找到他的前夫李xx,让他用他名下的上市公司,为鹏远地产作部分抵押贷款。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动辙为人作担保的事儿,其实他没有少干,但他多是用下面未有上市的元海地产去做的,这上市公司的信息是要向社会披露的,你动不动就给人家做担保,那些股民们发现后,不买账,不买账就会造成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