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温与老黄历接轨,照例玩了一把禅让的把戏,由唐宰相张文蔚率百官劝进之后,正式即皇帝位,为表示彻底与唐朝切割,他像扔垃圾一样扔掉了朱全忠这个名字,更名为朱晃,是为梁太祖(今后我们依然用朱温这个名字,省得改来改去太过麻烦)。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升老根据地汴州为开封府,建为东都,而以他现在的大本营洛阳为西都,废17岁的昭宣帝为济阴王。
后梁的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面积6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百多万(这两个数字是一份资料说的,不知准不准,仅供参考),至此唐朝彻底灭亡,立国共290年。
那么当时朱温既然以梁代唐,为什么不趁机统一中国呢?可能他想是想,问题是能力不够,具体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是外有强敌,后唐水很深。例如:朱温建立后梁后曾发兵八万,打算收复被李克用占据的潞州,但围攻半年不下。次年初李克用死,李存勖继为晋王,亲率晋军为潞州解围,大获全胜。朱温猜疑外地将领,迫使河北王镕、王处直起兵反梁,并向晋王求援。911年初,李存勖率晋军击梁军于柏乡,经过一日激战后,梁军大败。晋军追击150余里。912年,朱温趁晋主力北攻幽州,后方空虚,率军偷袭,结果仍被晋将领符存审逼退。
第二是内部分裂。后梁代唐后,中原除其外,尚存在其他割据政权,这些割据政权是互相抱团取暖,走集群发展的路子,对后梁是严防死守,朱温因背有后唐,恐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不敢贸然出兵进犯,根本沒有见缝插针的机会。
第三是继承人危机,朱温一直沒有找到合适的继承人。
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连锁反应,后梁政权是建立在朱温多年征战之上的,这样的政权建立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休养生息,而面对晋国这样的强敌,后梁无法腾出手来恢复经济,再加上李存勖即位后后梁败多胜少,民不聊生,加剧了原本就不甚牢靠的军事政权的内部分裂;再加上继承人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在朱温死后爆发内乱,内忧外患之下亡国。
值得注意的是,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到病重被弑,不过短短五年,没有时间巩固战果,国家覆灭也在所难免。
朱温篡唐后,很多藩镇均不承认后梁,仍用唐年号。后梁开平二年(908年)蜀王王建称帝,建立了前蜀。后幽州刘守光也称帝,建立了燕国。但也有些割据势力表示归顺后梁,朱温遂封湖南马殷为楚王,两浙钱缪为吴越王,广东刘隐为大彭王,福建王审知为闽王。连同后梁,十个割据势力并存。
唐朝灭亡后,还剩下个以前别人是帮其拎包,现在是他帮别人拎包的济阴王李柷(这180度的反差也太大了呗)。实话说李柷这王还当得不咋样,与古往今来的各个王是不一样的,说是王,还不如说是一名囚犯更帖切些,因为其称王后,即被迁往曹州济阴封地雪藏,说句不好听、更直白的话叫做囚禁。
但李柷还是值得庆幸的,虽然当不成皇帝,当了囚犯,好歹还能凑合着活下去,但这样苟且偷生的日子,朱温也吝啬得再不肯给他了。
他想这尊泥菩萨留着究竟也不是个事呀,万一哪天有个头脑发热的人去拥他复出,自己就得卷铺盖滚蛋,多费事呀!
于是次年二月,一个暴风雨的晚上,朱温命人把上一杯毒酒送济阴王上了西天,让其一了百了。因为其被扶贫当过一任皇帝,好歹也给他留了个全尸,算是给他留了点面子。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朱温称帝后,他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因为经过多年的战乱,中原大地是一片废墟,饿殍遍野,满目疮夷,实话这么讲,到处是荒芜人烟,破墙烂瓦,一眼望去,目光都无处安放呗!人口是急剧减少,尤其是靑壮年,不是饿死就是战死,大片耕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地方上的不少将领对朱温不服,蠢蠢欲动,周边的割据势力依然是虎视眈眈。
朱温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自古建立一个王朝难,要花去许多时间,许多辛苦;而要巩固一个王朝则更难,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力气。
历史上,无论是哪个人当了皇帝,建立了新王朝,当务之急都是要发展经济,保持社会稳定。所以朱温深刻吸取了隋未四处攻伐、劳民伤财,唐未税役繁多、藩镇坐大以致亡国的教训,作出了两个重大决策。
一是努力恢复生产,奖励农耕,采取了一些与民休息的宽容政策,下令除两税外,不得再有任何科配,从而使中原的经济得到了一些恢复。农民要是有米下锅、不致饿死,谁愿意放着苟且偷生的日子不过冒着杀头的危险去造反啊!
二是为了保证地方行政的顺利和吸取了唐末军队将领不受节制、酿成大祸的教训,朱温又下令给各地将领,不论其军阶多高,部队多少,在行政事务方面一律居地方官之下,听从地方官吏的管束、安排。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地方治安的稳定,使军队的作用只局限在保民安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