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皇帝都有当上皇帝后,想要四处扩张势力-显摆的优良传统,李存勖也不例外。
这天他听到前来洛阳朝圣进贡的荆南(南平)节度使高季兴提到蜀(四川)地富民饶,简直富得发油,如果得到后对于后唐可是十分有利,一旁的郭崇韬也附和说那里的皇帝是个“问题皇帝”,那里的政治也非常腐败,可以趁势攻取。
两人这么一说,正为将士欠饷又不舍得发内府的钱而头大的李存勖即动了心思“有这么好的地方,朕以前咋沒听说过呢?那个叫王建的算哪棵葱呀?何徳何能占有那风水宝地,不行,得给他夺过来!”
于是浑然不觉后唐巳处于崩溃边缘的李存勖决定出兵攻蜀。
接着他又和郭崇韬商议大将的人选,本来应该是当时任诸道兵马总管(总参谋长)李嗣源,但郭崇韬认为这是个很好的立大功的机会,有了大的战功,便可以制约那些排挤他的宦官了,再说也是个讨好李存勖的机会。
于是他对李存勖友情提示说:"契丹经常侵犯我国边界,全仗总管李嗣源来抵挡保护边疆。臣以为您的儿子长着一副喜庆脸,是个小帅哥,德望也很高,但应该再创些业绩以服众人如何?而且按照旧例,由亲王为元帅掌握讨伐兵权,一可以助士气二可以威慑敌人,这样取胜也就不难了”。
李存勖对自己的儿子李继岌很是宠爱,但还是客气了一番:"小儿年幼,怎么能独自领兵呢?爱卿选择一个副将辅佐他吧。"郭崇韬一直没有提供人选,他的目的是让李存勖选自己,那他便可以去征讨蜀中,立功自保了。
李存勖明白后便对郭崇韬说:"副将还是爱卿当最好。"君臣之间在这件事上配合得很是默契。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由李继岌任都统,郭崇韬任招讨使,出兵攻打蜀国。
这李继芨与其父,祖父年幼时不同,是不学无术,什么都不懂,所以这仗还是得靠郭崇韬来打,挂名还是得李继芨挂,不然这小子将来若要继位,沒屁大功劳怎么服人呀?
临出兵时,郭崇韬还对李存勖推荐了以后蜀中统帅的人选,以表忠心:"臣本无才,勉强当此重任,凭陛下在四海的威望和众将士的舍死苦战,这次肯定会得胜还师。如果以后选人治理蜀中,就用北都-太原留守孟知祥吧,他忠信而且有谋略,(从而使原本默默无闻的孟一鸣惊人,成为后蜀高祖皇帝)。朝中如果缺人辅佐,张宪、李琪和崔居俭都可以重用。"李存勖点头答应,还专门设酒宴为众将送行。
郭崇韬的这一推荐完全是唯才是举,出于公心,而在李存勖看来却是为了笼络势力,人与人的眼光差距咋那么大呢?
但好在这个孟知祥与李存勖关系也是铁得很(不然怎么敢把老根据地交给他呢),于是做个顺水人情答应了郭崇韬的请求。
【前蜀】
蜀国又称前蜀,五代十国之一,由李唐忠武军将领兼壁州刺史王建于公元907年建立,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都城成都。尤其是那四川盆地,人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是个天然粮仓,四面又是崇山竣岭,是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唐代诗仙李白有诗为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确实是一块割据的好地方,也是个逃难蜗居的好地方。在这方面,李唐的唐玄宗和唐僖宗这沦落的爷孙俩最有发言权,哪位有兴趣又有机会的话,可以现场釆访他们一下。
这前蜀自朱温篡唐由王建割据以来,比较稳定,而王建死后,其小儿子王衍继位后(因其母徐妃受宠才得以接班,还是个坑爹的主)就开始走下坡路,王衍这人是吃喝玩乐八卦样样在行,而治国安邦则是样样不行,不但政治腐败到了极点,而且老百姓被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稅压得生不如死,此时不灭蜀,更待何时?
【不世出之名将】
唐同光三年初(公元925年),把马喂好了,刀也磨好了的李继芨、郭崇韬带着六万伐蜀大军出发了(郭崇韬绝对沒有想到,这居然是自已人生的吿别演出)。
名将就是名将,在郭崇韬的带领下,原本因长期拖欠工资加上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衰弱不堪的后唐军队又重振了往日的雄风,在郭崇韬的突袭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下,唐军是一路势如破竹。长期享受在安逸之中,久未经过战阵的蜀军是不堪一击,王衍父亲王建苦心经营几十年的钢铁防线是土崩瓦解。
郭崇韬的军事谋略确实非同一般,为慎重行事,确保成功,他充分利用了《孙子兵法》中"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战略原则,唐军先是连夺风州资州、成州,取得一胜,不但得到大批粮食、兵员,同时也确保了万一战局不利时的归路畅通。接着是与蜀军在三泉(今广元东北)大战,杀得蜀军是丢盔卸甲、狼狈鼠窜,获得二胜,充分补充了以后所需的军事物资;三是力克绵州(今绵阳),前蜀的十八州在唐军的武力压迫下尽数归唐,这是三胜。
这里插一句,郭崇韬军事上颇有谋略来源于他爱学习,喜欢读书。比如在镇州攻下以后,李存勖派他去验收镇州的府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