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德光担心自已无法回到契丹老家,留下他的舅舅萧翰守开封后,就匆忙北上了。后晋皇族一行百多号人包括石重贵也被迫跟着同行。而萧翰和耶律德光一样也害怕中原军民的反抗,他见局势无法收拾,特别是听说刘知远从太原发兵南下时,更是心慌,就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李从益强行拉出来,让他先做个知南朝军国事的官儿,然后再立为傀儡皇帝去应付乱局,自己则北上也逃回了草原。
我们大可理解萧某人的心情,你耶律把控数万兵马都害怕得要逃,留下数千虾兵蟹将给我,就能守得住偌大的开封城?还不让之后如潮水般涌来的中原人把我给踩死?
契丹退出后,刘知远下诏禁止为契丹捜刮钱帛;后晋时被迫做出使契丹使者的人,不再追究罪责;慰劳保护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在各地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等。这些措施意在振奋人心,争取后晋旧臣的投诚归附,为获得百姓拥护,顺利称帝铺平了道路。”
接着,他趁机举兵太原,挥兵西指,由于采纳了皇后李氏的建议,一改过去靠括民财犒军的惯例,而是拿出宫中所有财物赏赐将土,果然深得人心,加上用人得当,进军中派史弘肇为先锋,治军严整,所以一路是势如破竹,顺利攻占了京城。
【李从益的悲剧】
但在进入开封之后,他对被迫充当傀儡的李从益和他的母亲王淑妃露出残忍的本性,派人去将他们杀死了(这也太过了,可见刘知远这人心胸狭隘,连耶律德光都不如)。
李从益出身在帝王之家,出生后被封为许王,在幼年时耳闻目睹了兄弟、姐夫间为争夺父皇帝位的自相残杀,他仅仅因年幼而得以身免,随后国家就在你争利求我夺中被乘虛而入的契丹灭亡了。
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后,以郇国三千户封给李从益,李从益被改封为郇国公,和其母-明宗的妃子王淑妃居住在洛阳,本以为可以过个安生太平日子了。哪知偏又遇上战乱,只好逃到后唐明宗的陵墓徽陵躲了起来。结果还是被当时留守汴梁的辽国国舅萧翰抓到汴梁,硬立他为傀儡皇帝,国号"梁"。
别人是争皇帝当,这位仁兄是有人送皇帝给他当,但送来的更是不好当啊!因为随后萧翰就率兵逃回了辽国,让李从益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处理中原的乱局。李从益当时只有17岁,当了两天皇帝就有些自得其乐,不知自个姓什么了。
他派高行周率兵抵抗刘知远的进攻,高行周知道李从益年幼且懦弱无能,定将失败,就转而投降了刘知远。很快刘知远就攻下了汴梁,李从益及王淑妃被擒,李从益向刘知远求饶,但是刘知远根本就不同情李从益,下令处死了李从益和王淑妃。
李从益完全是五代十国的一个悲剧性人物,但是历史从来就不同情弱者,李从益必然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不过刘知远对于像杜重威这样有兵权的人,即使是卖国贼也随意宽恕,他对这些卖国和投降的将领们不但给活着的封官,对于死去的也加恩赠给王公称号。后来,杜重威反叛被刘知远迫降,仍然封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一直到自己将要死时才让人处死了杜重威父子,因为这些,史书评价刘知远时说他有做皇帝的时运,但没有做皇帝的才德。他的一些智谋总是以自己的前途为目的的,其他什么爱国爱民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刘知远攻占开封之后,在此建都,改名字为暠,改天福十三年(948年)为乾佑元年,减免赋税,大赦天下,堂而皇之做起了皇帝,史称后汉,并封其子刘承佑为右卫上将军、大内都点检(首都军区司令)。
不过刘知远在位不满一年,便于公元948年正月病死了,时年54岁。【懦弱天子】
刘知远死后,宰相苏逢吉等人恐局势动荡、秘不发丧。先是诱杀了杜重威,进封刘承佑为周王,继而由刘承佑即位,沿用刘知远的年号"乾佑"。
刘承佑即位后,按照古往今来統治者的必修课,一必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二必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可是这一切都还来不及做,就有人跟他闹腾开来了。
刘承佑即位时,刚好18岁,换做是现在,也正值一个涉世不深高中生的年纪,再加上刚出校门(宫庭私塾)、走向社会,沒有任何的问阅历、业绩、功德可言,忽一下如乘直升飞机一样蹿上帝位,自然入不得一些在沙场、官场混了几十年老江湖的法眼,既使你是根正苗红也不行(也怪其老子去阎王殿那报到得早,沒有给他留下创功建业的时间)。
于是就有人不服了,先是藩镇。
“谈一谈吧!”
“好!”
“你下我上,行不?”
“那咋行怎呢?帝位是父皇传给我的。”
既然谈不拢,那就开打呗!
公元948年8月,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都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先后举兵造反,与后汉隐帝刘承佑公然叫板。
刘承佑先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人讨伐。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人击败了李守贞后,李守贞退守河中城,闭门不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