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水川流不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引领一代风骚的天骄—郭威,壮志未酬,像雾像雨又像风飘飘然走了,他把未竟的梦想传承给了他的继任者—柴荣,现在是绩优股-柴荣一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英明的君主,也是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深的人物之一。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军事虽弱,但文化之灿烂却为汉唐所不及,达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峰。正因如此,赵匡胤作为赵宋王朝的缔造者,被尊为“艺祖”,颇受后人推崇。
其实,“赵宋之世”的实际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赵匡胤是踩着巨人的肩膀攀上高峰的,而为他搭桥铺路、奠定基业的,正是这位如流星般划过历史天空的短命天子后周世宗柴荣﹝在任仅6年,39岁即病逝﹞。
宋朝对待商业的态度、优遇文人的政策,均与这位商人出身、勤勉务实的君主有着直接的关系。柴荣处理宗教问题的策略、发展商业和城市等方面的作为,不仅深深影响了有宋一代,而且开启了中国走向商业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声。
柴荣自幼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上任后,他曾叫自称懂得天文地理的左谏议大夫王朴给自已算上一卦,"朕当得几年?"精究术数的王朴答道:"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意思是您最少能做30年皇帝。柴荣听后十分高兴,他希望“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重新洗牌】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所以即位以后,年富力强的他雄心勃勃,决心遵照养父的遗愿,干出一番大事业。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扫除唐末以来的政治弊端。
五代时期,政治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社会十分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实现国富民安的中国梦,柴荣大力整顿干部作凤,破格任用德贤兼备干部,改革了公务员录用制度(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受到重用。他大力整治贪污腐败之风,打压贪官污吏直到手软,就连生父的故友犯法也不看僧面乃至佛面。他严格考核干部,有几个领导干部借出差考察之机游山玩水,也被他一撸到底,撤了职、丢了官。这在中国古代干部考核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柴荣办事公开、公正、公道,从沒有因为手下的不当评论而乱开杀戒。他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百倍诚恳地专门下诏要求群臣尽量上书言事。他还点名让20多名翰林学士都写两篇文章:《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这种命题向众多朝臣征求治国之策的做法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而且他也绝不是只做做样子。在认真审读后,欣然采纳了大臣王朴《平边策》中“先易后难”的主张,以此制定统一大计,付诸实施。
柴荣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法治建设,废除了随意咔嚓人的条款和凌迟之类的酷刑,对五代时期以严酷出名的法律进行彻底修订。他以人道措施对待犯人,打扫监狱,洗刷枷拷,给犯人改善伙食,允许探视有病的犯人,无主的病人由政府负责治疗,严禁使犯人无故死亡,杜绝了什么躲猫猫死、喝口凉水噎死等不良现象,打造出举世无双的大周文明监舍。他还命人修改法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大周刑统》,对后来的北宋的《宋刑统》有着直接的影响。
其次,民间疾苦是柴荣关注的焦点,他尽量减轻百姓负担,下令免除正税之外的一切税收,禁止地方官吏和豪绅将自己的赋税转嫁到百姓身上。他鼓励开荒,将无主荒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颁发均田图均定赋税,就连历代享受优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了特权。他大力发展经济,使国力迅速增强。
当时佛教广为流行,许多人为了逃避徭役和赋税纷纷“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成了常态,大量金属被用来铸造佛像,致使铜价上涨,钱币奇缺。
为了制止这种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柴荣采取了抑制佛教、打击寺院经济的措施,禁止不经批准、私自剃度出家,出动军队拆毁了寺庙数千所,强令僧人还俗数十万人,毁铜佛像以铸钱,从而增加了劳动力和兵源,促进了商业发展。有人认为他这样做不近人情,他却笑着说:“平定乱世乃千秋的功业。佛家曾谓:如有益于世人,手眼尚且可以布施,区区铜像又何足道!”
再次,在文化上,柴荣延聘文学之士,实行考试制度;重视国家的藏书和文化建设。他曾多次亲临指导史馆视察藏书情况,见藏书太少,便下诏采取激励政策,钦定凡献书之人,均给以优赐。聚而又校,选编辑(参官))30人,对所藏图书进行校正、抄写,并令在书卷末署校书名衔,为后周国家藏书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城市建设上,开封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自古以河湖遍布而闻名。但在五代时期,由于藩镇割据,战火连绵,流经开封的大运河已不能通航,黄河水患不断,当时,从山东和江淮的粮食、货物至京城的河道是不通畅的。
为恢复以开封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