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知诰逆袭上位】
杨隆演一直活在徐温的阴影下,当吴主十几年没有掌过一天的权力,竟得了抑郁症,于武义二年(公元920年)五月病死了。
徐温猫哭耗子假惺惺哭了一阵。按顺序,排也该排到杨行密的三子杨濛当吴王了。
但杨濛这人挺有个性的,直白说不大听话,全不像杨行密幼子杨溥那样懦弱无知,立杨溥似乎更符合徐温的利益。
于是徐温便越位立了杨溥为吴王,打发杨濛下了基层去锻炼,任舒州(今安徽潜山)团练使,并改武义二年为顺义元年。
徐温已经主政吴国十多年,就算立了杨濛,看杨濛这人傻傻的,也弄不出多大动静来。
徐温放心地再一次回到升州享福,虽然杨濛只是个摆设,但在眼前晃来晃去还是觉得碍眼,他把扬州的大事小事包括看管杨溥这个“囚犯”的光荣任务一股脑儿全托附给了养子徐知诰。
这一年的七月,徐温改升州为金陵府。南京在五代十国时只有一次建都的经历,就是后来徐知诰在南京建立南唐政权,基础就是徐温这时候打下的。
要说五代十国最象奸雄曹操的,还真非徐温莫属,至于朱温,过程最象,但结果和曹操差的太远。
曹操自己愿做周文王,徐温却“文王”、“武王”一肩挑了。
徐温执政之后,力行改革,之前施行的弊政,一概废除,百姓是有口皆碑。
徐温总搅国务、军务,由严可求主抓政务,是实际上的内阁总理,而让财经高手支计官骆知祥专管财政,淮南局势是日趋稳定。
徐温做为吴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金陵也实际上成了江东的行政中心。
对于杨溥,徐温不冷不热,徐温久慕曹操为人,不想被后人骂为窃国大盗,他只想做“周文王”,至于“周武王”的人选,徐温虽然看好徐知诰。
这些年来徐知诰在扬州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把偌大个扬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连喜欢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徐温也是无话可说,只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人心难以预料啊!
行军司马徐玠也曾经劝说徐温把权力传给徐知询,严可求也不喜欢徐知诰,经常在徐面前挑拨是非,“凭什么他有才就得他当,天下有才的人多得去了!再怎么也得按遗传基因来吗?”。
久而久之,徐温虽然看好徐知诰的能力,但也不禁有了换掉徐知诰的工作打算,开始把由次子接班的话题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但徐知诰的运气是好得不能再好,正当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十一月,徐温再一次强迫杨溥称帝,杨溥推说还沒考虑好呢的时候。
吴国大丞相徐温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患了一场大病,可能是平时歪脑筋动得太多,积劳成疾吧!
还沒等他立下遗嘱、进行公证,传位给徐知询,就一命呜乎,病死了。
这下,徐知询就是有天大的能耐也没辙了。吴国军政大权毫不意外的落到了徐知诰的手里。
徐知诰继承养父遗志,继续逼迫杨溥当皇帝。杨溥无奈,在徐温死后沒多久自称大吴皇帝,改元乾贞。
徐知诰当政,徐温的几个亲儿子非常不满,暗骂父亲糊涂。
徐温糊涂,离成功只差最后一公里的徐知询比老爹更糊涂,徐知询不会笼络人,甚至连自己的几个亲兄弟都刻薄寡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都跑到徐知诰那边了。
徐知诰能做杨行密和徐温的干儿子(虽然杨行密没认下来),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徐知询是他最大的劲敌,必须要除掉后患,反正徐温已经死了,诺大个淮南地界,谁还敢对徐知诰说半个不字?
乾贞三年(公元930年)十一月,徐知诰以皇帝杨溥的名义让徐知询来扬州朝见,徐知询不知是计,刚到扬州,徐知诰就把“阴谋造反”的大帽子扣在了徐知询的头上,关了起来。徐知诰改任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六弟徐知谔去守金陵重镇。
不过徐知诰对徐知询还算客气,在徐温的四子、镇南军节度使徐知谏病死后,徐知诰念及旧情,又让徐知询去守洪州。当然徐知询也只是个挂名的镇南军节度使,实权还在徐知诰手中,即捞名声又捞实惠,何乐不为?
吴大和三年(公元931年)十一月,徐知诰打报告给皇帝杨溥,说自己想回金陵养老,杨溥同意。徐知诰这年也只有43岁,养哪门子老?不过是徐知诰准备在金陵建立新政权的前奏,扬州实在不是一个建都的地方,从哪方面来说都不如金陵。
徐知诰学起养父徐温来,坐镇金陵遥控淮南,让亲生儿子徐景通(后来改名李璟)在宋齐丘、王令谋的帮助下在扬州“辅政”,实际上是监视杨溥。
杨家的孩子们自从杨行密死后,三个小主子都是傀儡,一个比一个窝囊,年纪轻轻就当上“精神领袖”的痛苦,也只有他们自己体会得到。杨溥命运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至于生死,只能听天由命吧。
第二年(公元932年)杨溥封徐知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