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
某知名学者认为:刘邦又叫什么呢?刘邦小字季,即位易名邦——他原来的小名叫刘季,一年四季的季,当了皇帝以后改了个名字叫刘邦。可见当皇帝之前他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一个小名叫刘季。这个刘季也不是什么名字,季是古人的排行,古人兄弟排行叫伯、仲、叔、季。刘邦的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没听说刘邦有三哥,书上没有,没发现有叫刘叔的,他自己叫刘季,也就是说他们哥儿几个分别叫刘大、刘二、刘三、刘四,所以刘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刘小”,相当于没有名字,平民一个。
其作出判断的史料来源为《三家注史记》:【索隐】按:汉书“名邦,字季”,此单云字,亦又可疑。按:汉高祖长兄名伯,次名仲,不见别名,则季亦是名也。故项岱云“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後因讳邦不讳季,所以季布犹称姓也”。
现对上述史料作出论证:
1、资料介绍:“司马贞,字子正,自小司马。新旧唐书无传,生平事迹不详。据《史记索隐序》自题“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可知他是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据《唐书·经籍志》,他还做过润卅今江苏镇江别驾。司马贞撰《史记索隐》30卷,今三家注合刻本通行于世。”
简言之,司马贞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学者,《新唐书》《旧唐书》均没有此人传记。至于项岱,也名不见经传,是个小学者。通过检索史料,发现此人曾经对《汉书叙传》作过注解,估计是东汉末年或者是魏晋时期人。
2、司马贞说“汉高祖长兄名伯,次名仲,不见别名,则季亦是名也”,大错矣!他读书太粗心大意了!《汉书·王子侯表上》记载:“合阳侯喜”,即为刘邦次兄刘仲也。“喜”这个字在当时属于烂大街的常见名,比如同时代的云梦秦简墓主人“喜”,斩杀项羽有功的赤泉侯杨喜,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等。《史记》中名字记载不全的例子太多了,比如《陈丞相世家》中陈平“独与兄伯居”,“伯”即陈平长兄的字,但名却未记载,陈平的字也没有留下记载,个人猜测为“仲”或“季”。
还有西汉平阳侯曹参的字,司马迁也没有记载。曹参死后的四百多年,西晋以博学著称的学者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曹参字敬伯”。个人认为,曹参字伯,“敬”字来源于曹参的谥“懿”,张华出于避晋高祖司马懿的名讳,便改称为“敬”,大概“伯”字太常见了,于是张华把谥、字结合,当成曹参的字。
3、至于项岱所言“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则属于毫无理由的妄断了。《史记》记载刘邦“姓刘氏,字季”,为何不记载“名”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为尊者讳也!《左氏春秋》记载:“缓,且子氏未薨,故名”,还记载“正月丙午,卫侯燬灭邢,同姓也,故名”。换言之,史家左丘明认为,称名是对做了坏事君主的批评。《公羊春秋》记载:“仪父者何?邾娄之君也。何以名?字也。曷为称字?褒之也。”也就是说,公羊一派学者认为称字是一种褒扬。对君主称字不称名是当时史家的一种传统,司马谈、司马迁父子自然要遵循了。这也是刘邦的父母没有留下名讳的原因。
汉朝以后,史官是隔代修史,这种“为尊者讳”的传统便丢失了,比如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直接记载“姓曹,讳操,字孟德”。
现代很多人认为刘邦的字很低俗。其实不然,“伯、仲、叔、季”代表着兄弟排行,古人用其作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与家庭出身毫无关系,现举例如下:
早于刘邦800多年,周文王之父历,字季,后人称其为季历。周文王的一群儿子,比如伯邑考、管叔鲜、周叔旦、冉季载等,也是以排行为字,据此推断周武王的字应该是“仲”。
早于刘邦450多年,齐桓公的丞相管夷吾,字仲;
早于刘邦400多年,祁姓刘氏和祁姓范氏的共同祖先,晋国风云人物士会,字季;
早于刘邦300多年,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子——公子札,字季;
早于刘邦200多年,孔子弟子颜之仆,字叔;
早于刘邦150多年,韩国大夫韩遂,字仲,曾雇佣聂政刺杀了政敌;
早于刘邦70多年,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字季;
早于刘邦50多年,秦昭王的丞相范雎,字叔;
与刘邦同时代者,楚国项氏家族的项缠,字伯;陈胜的副手吴广,字叔;秦末枭雄彭越,字仲;
晚于刘邦40、50多年者,汉文帝的丞相张释之,字季;汉景帝时期的辞赋家枚乘,字叔;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字季;
……
或许有人会问:“刘邦只有两个哥哥,为什么不字叔呢?”这是因为刘邦还有一个排行第三的姐姐。《汉书·高后纪》记载:“武哀侯、宣夫人,高皇帝兄姊也。”其中,“宣夫人”便是刘邦的三姐,她的字可能是“叔”或“叔姬”之类的。
综上,汉高帝,姓祁、氏刘、名邦、字季。比刘邦大3岁的秦始皇,姓嬴、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