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这件事,确实很考验人的记忆力,以司马迁为例,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载:“阳夏侯陈豨以特将将卒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至霸上,为侯”,但是等撰写《韩信卢绾列传》时却写道:“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到了该传记的结尾,司马迁又来了一句“陈豨,梁人,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完全是前言不搭后语!看来,做学问实属不易啊。
这里忍不住感叹一下,今人读《史记》,内心深处总是忍不住对司马迁有些埋怨,比如整个《淮阴侯列传》洋洋洒洒七千多字,长篇累牍的堆砌人物对话,却没有把韩信的年龄、父母等基本信息写出来,还有刘邦、萧何、张良等人的基本信息也残缺不全。
但是,在司马迁之前,史官基本上都是按编年体撰写历史,记录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比司马迁还要简略。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司马迁想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于是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纪传体演变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了,现代人若想要为某个伟人立传,恨不得把该人的祖宗十八代信息全部罗列出来。但是,在2100多年前的司马迁时代,信息传播原始落后,查询信息必须亲自奔赴现场,然后用毛笔记录在简牍上,发现错误后,再用书刀削去重新书写,倘若随身携带简牍不够或者笔墨用尽,只能靠脑子记忆了,可谓是烦琐至极。因此,我们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对司马迁过于求全责备。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